第A06版:关注

“志智”双扶,让建安区陈曹乡农民王春庆鼓起创业精气神,摘掉了“贫困帽”

“身体残疾了,俺的精神没有残疾!”

王春庆驾驶农用车。 记者 吕正子 摄

核心提示

7月21日,建安区陈曹乡小陆庄村南侧的一片庄稼地里,一名农家汉子正在忙碌。他个头儿不高,身着一件黄色T恤,汗水顺着古铜色的脸颊不住地往下流。

他叫王春庆,原本是一名身有残疾的贫困户,如今成功摘下贫困户的帽子,走上了致富路。“身体残疾了,俺的精神没有残疾!”他说,只要踏实肯干,就不愁拔不掉“穷根”。

扶志,激发脱贫的精气神;扶智,提供技术帮助。发生在王春庆身上的故事,正是当地“志智”双扶的一个缩影。

□ 记者 王利辉 吕正子

“俺那时候穷,主要是没有文化、没有技术”

当日上午,室外温度高达35℃。在小陆庄村的玉米地里,玉米棵子已经长得有一人多高。王春庆背着农药箱,拿着喷雾器,给自家的12亩玉米打农药。与常人不同,他的腿脚不灵便,走起路来有些跛。他不畏火辣的太阳和农田里不平的土地,深一脚浅一脚地来回查看,似乎每株玉米都是他的宝贝。

王春庆今年60岁,几年前还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户。他患有小儿麻痹症,身体残疾,行动不便。当时,他的女儿远嫁贵州,儿子还未成年,妻子智力不太健全且没有劳动能力。身有残疾的他,成了这个家唯一的劳动力。

屋漏偏逢连夜雨,王春庆的妻子患上了乳腺增生,跑了几个医院,光看病就花了近两万元。

“当时,我家用‘家徒四壁’来形容一点儿不为过,就靠几亩地和打零工维持生计。”王春庆说。2013年,村民代表大会把他家评为贫困户。

“俺那时候穷,主要是没有文化、没有技术。其实,我骨子里很要强,不服输,但找不到致富门路,就有点儿自暴自弃。”王春庆说,改变源自驻村扶贫工作队的一次“家访”。

“想去工作,赚钱养家,不想当贫困户”

2016年,时任小陆庄村驻村第一书记的罗乐到王春庆家走访时,除了了解他家的基本情况外,还特意询问他有哪些特长,需要什么样的帮助。

王春庆鼓起勇气说:“想去工作,赚钱养家,不想当贫困户。”

朴实的话语打动了罗乐,他把王春庆的这个愿望记在了心里。2016年9月,小陆庄村村委会商议后上报到建安区陈曹乡政府,让王春庆当上了村里的保洁员,每月工资600元。

有了固定工作,王春庆干得很起劲儿,每天把村里的道路扫得干干净净。“我和村中其他几户贫困户一起,负责打扫村中大街的卫生,也不长,500米!”王春庆说,虽然有了一些微薄的收入,但他还是想靠自己的双手再干些事情。

2017年,当时的驻村扶贫工作队为小陆庄村协调来了小额贷款,王春庆拖着孱弱的身躯第一个跑到村委会申请贷款。“我以前学过开拖拉机,20世纪80年代就拿到了驾驶证,只是身体不好,没有人肯用我!”王春庆一直有一个“拖拉机梦”,想驾驶着自己的拖拉机搞生产、跑运输。

在罗乐和当时的驻村扶贫工作队工作人员的协调、帮助下,经过一番周折,王春庆拿到了5万元贷款。这笔钱虽不能买拖拉机,却让他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一味‘等靠要’”

拿到贷款一周后,王春庆购买了一辆农用三轮车。通过考察他发现,如今麦收机械高效便捷,可是卖麦子不是那么方便,何不利用自己跑过运输的优势,当个“粮食经纪人”?

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罗乐后,罗乐深表赞同,并帮他办理了粮食收购资格证。

王春庆拿到资格证后,开着农用三轮车“上岗”了。他到田间地头挨家挨户收购乡亲们的粮食。过秤、灌包、搬运、装车、运输……为了节省成本,凡能自己动手搞定的,他从不花钱请人。

整个2017年夏天,全村人看到矮壮、黝黑的王春庆不停地忙活,都知道村里多了一个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粮食经纪人”。

经过一个夏天的努力,王春庆收获了这些年来第一笔“财富”:净收入1.5万元!他一下子垫付了2年的利息,并且在家庭人均收入上远远超过贫困家庭标准线。这只是3个月的成果!

当年,王春庆一家光荣脱贫,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一味‘等靠要’,缺乏摆脱贫困的决心。”王春庆说。

“人活一辈子,啥时候都离不开奋斗”

今年,王春庆承包了40亩田地,除了种植小麦、玉米外,还种植芝麻、大豆、花生等经济作物。按照目前农作物的长势,到今年年底,他可以获得一笔不菲的收入。

随着收入的增加,王春庆家的生活条件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2017年,王春庆拆掉了原有的三间瓦房,盖起了新房。儿子娶回了一个能干、贤惠的媳妇,一个月前小孙子刚刚出生。

“我的脚残了,手是好的,照样可以干活儿养活自己。人活一辈子,啥时候都离不开奋斗。”王春庆说。

“王春庆用行动证明,只要不怕苦、不怕累,敢想敢干,身体有缺陷的贫困人员一样能够脱贫致富!”小陆庄村党支部书记王小四说,像他这样精神可贵的残疾人员,相关部门正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持续不断的支持。只要贫困户主动行动起来,脱贫攻坚一定会取得胜利。

■ 记者手记

扶志又扶智 “输血”又“造血”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脱贫攻坚已进入攻坚阶段,要获得最后的胜利,必须充分调动贫困人口的“志”“智”内因,将外部“输血”式扶贫与内部“造血”式脱贫相结合,通过培育贫困人口自身“造血”功能巩固“输血”成果。

王春庆是一名贫困户,且是一名身有残疾的贫困户,为何能成功摘下“贫困帽”?其中,有自身的努力,有外界的帮扶,而关键的一环是通过“志智”双扶,既鼓起了他脱贫的干劲信心,又提供了助其脱贫的现实路径,从而激发出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如今,王春庆是小陆庄村的名人。他的名声,包含了“穷得出名”和“富得出名”两重含义。“穷得出名”是指以前他家一贫如洗的境况;“富得出名”并不是说王春庆多富有,而是他不甘贫穷、勇于脱贫致富获得的名声,从而成为贫困户脱贫的典范。

对于广大扶贫干部来说,王春庆带来的启示在于,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既要“身入”又要“心入”,真正融入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把脉问诊、精准“滴灌”,把工作做到贫困群众心坎上,必能对症下药,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