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10时许,入伏的天气溽热难挨,知了叫得声嘶力竭,但禹州市浅井镇扒村席家窑坊宋军乾工作室静得能听见心跳声。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扒村瓷烧制技艺传承人宋军乾正专心致志地为作品《贵妃枕》上的“贵妃”描画“头发”。
“扒村瓷的装饰技艺有绘画、画花两种。《贵妃枕》以白底黑花为主色调,烧好后就是一幅水墨画!”宋军乾一边说,一边起身抱起《贵妃枕》,放到盛满釉料的大缸中。“恢复扒村瓷,我们这几年一直在使劲儿。”
恢复扒村瓷的昔日荣耀,38岁的扒村村党委书记席亚飞心里一直攒着一股劲儿:围绕扒村瓷,做一篇乡村振兴的大文章。
在扒村东部窑址路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扒村窑址,一方石碑上镌刻了扒村瓷的辉煌过往:该窑址分布在扒村河两岸,文化层厚度在3.5米以上,分布面积达170.08万平方米。扒村古称东张镇。据《禹县志》及元代张克己的伯灵翁庙碑文记载,窑户“几有万室”,遗憾的是该窑址毁于公元1232年。
如今的扒村,“镇”的风采依稀可辨。彭花公路穿村而过,路两旁的商铺鳞次栉比,菜市场、电动车专卖店、美容美发机构、烩面馆等一应俱全。扒村现有12个自然村1251户4305人,其中,党员有102名,于2016年被批准成立党委。
扒村虽然“镇”的风采尚在,但瓷的光彩已然暗淡。“提起‘扒村瓷’,大家可能听说过。现在,俺村仅有三四家烧‘扒村瓷’的窑坊。”席亚飞说,“‘扒村瓷’做活了,‘水墨之都’才能做大。围绕‘扒村瓷’做文章,把‘水墨瓷都’做实,是我们实施乡村振兴的‘牛鼻子’。”
那么,怎样围绕“扒村瓷”做文章?
“按照绿色发展的理念保护生态,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在扒村临近彭花公路的一处高坡上,扒村村委会主任白跃轩指着北边的一个山头说,以前那里有矿,前两年全部关停了。“不给儿孙留后路的事儿,不能再干了。”
矿关停后,彭花公路上“百吨王”呼啸而过带起尘土的现象倏然不见。现在,彭花公路扒村段不时有洒水车洒下一路湿意;路两旁,用大缸种植的冬青摆放整齐,美观度大大提升。
“‘扒村瓷’被称为‘瓷上水墨’,给人的感觉是干净、疏朗、美丽。把村子变美,让村子变成‘水墨之都’是我们这几年一直努力的目标。”在扒村村口,白跃轩指着石雕牌坊后面具有传统元素的太阳能路灯说,这些路灯不仅省电,而且美观,是他们精心挑选的。
在扒村的街角、河畔,一棵棵古树,一个个用红石砌成的水塔和烟囱,无不提示着它们留下了一代又一代扒村人的青春记忆。如今,激情退却,虽默然矗立,但皆已成景。
在扒村,一抬头便是一处处标有“席家老宅”“边家老宅”等字、具有上百年历史的古民居;一转身,则是一处处标有“扒村窑”等字的古窑址。在古民居和古窑址之间,是一座座五美庭院,古今错落的雅致感自然流淌。
“依托古村落、古民居,我们将打造生态游、乡村游,让人们在这里看得见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席亚飞说着,从西寨门出来,沿着大路一直向北,进入扒村古玩市场。“这是我们围绕‘扒村瓷’打造的一个产业平台,每周六、周日开市,大家可以过来玩。”
在距离扒村窑址不远处,一座灰瓦、白墙的二层小筑赫然跳入眼帘。席亚飞说,这是他们围绕“瓷上水墨”建起的另一处集体产业——“水墨瓷屋”。“它是一个集‘扒村瓷’制作体验、餐饮、休闲、住宿于一体的项目。”
扒村村头的东源广场,水墨风格的小品上镌刻的“幸福”两个字,既诉说了扒村的过往,又昭示了当下扒村百姓的希冀——做活“瓷上水墨”,做实“水墨之都”,河南省历史文化名村、河南省传统村落、河南省特色旅游村、许昌市美丽乡村将再上一个新台阶。
党支部书记说心声
扒村村党委书记席亚飞:
扒村因瓷而兴,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坐拥丰富传统文化资源的地方。在乡村振兴大政方针的指引下,扒村将紧紧围绕“扒村瓷”做文章,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现扒村的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让“扒村瓷”带活、带富、带强一方父老。
■ 记者手记
扎牢文化之“根”
走在扒村的街头巷尾,穿梭在古民居、古村落的房前屋后,触摸着“扒村瓷”的前世今生,记者一行最大的感触是“文化”二字。
扒村坐拥丰富的文化资源,具有悠久的历史文脉。不难看到,扒村人正努力发掘、保护、弘扬村里的特色文化。改善人居环境,打造美丽乡村,恢复“扒村瓷”烧造……扒村人正一步一个脚印,走着属于自己的乡村振兴之路。这条路的特别之处在于,他们紧紧抓住文化的“根脉”,使之如血液般流向村落各处,惠及村民的衣食住行。
文化是人们共同的精神记忆和情感纽带,是推动发展更深沉、更基本、更持久的力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高度重视乡村文化建设,坚定乡村文化自信,扎牢文化“根”、铸牢文化“魂”。我们期待不久的将来,“瓷上水墨”熠熠生辉,“水墨瓷都”异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