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昌报业全媒体记者 吕正子 王利辉
7月23日清晨,气温已达36℃。67岁的襄城县山头店镇上秦村村民李瑞花来到村口的襄富源纯净水厂,换上工装,戴上口罩,开始在一台大型机器前工作。机器上装有多个刷子,刷子下方有一条传送带。
李瑞花开动机器,纯净水桶被一个个传送到她的面前。注水、清洗……整个过程不需要她动手。刷洗后,纯净水桶被传送带送至下个车间进行高温消毒、灌水、封口等。
“我的工作很简单,只要盯着机器不出错就行!”李瑞花是上秦村的贫困户,属因病致贫。她的老伴儿身体不好,儿子在外地打工。平日里,老两口儿生活非常拮据。
变化发生在2018年。当年6月,襄富源纯净水厂落成。经村“两委”协调,李瑞花和其他4名贫困户一起到该厂上班,每月能领1500元工资。
“襄富源纯净水厂是俺村的‘金招牌’!”上秦村驻村第一书记耿新要说,2018年年初,襄城县委、县政府部署“千企帮千村”工作,安排该县知名民营企业利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对口帮扶上秦村。该公司经过调查,发现上秦村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非常适合生产饮用纯净水。于是,该公司与上秦村合作,投资400万元建设了襄富源纯净水厂。上秦村以土地入股,不参与公司管理。该公司除了支付土地租金外,还要按照不低于年利润10%的标准给上秦村分红,同时带动贫困人口就业。
上秦村曾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村民全靠种田、外出务工维持生计。该村以种植小麦、大豆等农作物为主,经济效益低下。
近两年,上秦村突然变样了:纯净水厂建起来了,贫困户在家门口就能务工;村里有了光伏发电站,整洁干净还能卖电赚钱;土地流转了,村民的收入增加了;新建烟叶炕房,就业岗位增加了;就连村中干涸了不知多久的小河沟也变美了……这一切变化,得益于上秦村以项目发展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
襄富源纯净水厂南边有条东西走向的混凝土公路,沿此路东行约300米,道路北侧出现了一个约半亩的坑塘。与其他坑塘不同,该坑塘地面经过修整、硬化,两排大型太阳能电池板整齐地安装在坑底。火辣的阳光照在上面,电池板熠熠生辉。这里就是该村60千瓦村级光伏发电站。
“这座发电站建成于2017年,年收益可达5万元!”耿新要介绍,该发电站填补了村集体经济的空白,收益用来开展对贫困群众的“智志”双扶,落实贫困户积分管理措施,带动11户23人增收;设置了4个村保洁员岗位,月工资200元,带动贫困群众4户9人增收。
光伏发电站北侧有一座新建的厂院,是上秦村2019年产业扶贫新型炕房项目。“烟叶是襄城县的特产,我们上秦村要做好‘烟文章’!”耿新要说,上秦村的“烟文章”分为设施建设和土地流转两个部分。该村结合农业种植结构,申请产业扶贫资金,建设了30座烟叶炕房,完善烟叶种植生产链条。通过出租,村集体经济年增收3万元。
土地流转是为了引进烟草种植大户,带动发展烟叶种植。目前,上秦村共流转土地700亩,其中以每亩1000元的标准流转贫困群众土地68亩,亩均年收入增长400元以上。同时,土地流转为不便外出的群众增加了务工机会。每年烟叶种植或采摘季节,日用工量在200人以上,人均增收4000元。
通过以上项目,上秦村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超过30万元。“村里有了资金,就能够更好地带领贫困户脱贫,乡村经济将获得更好的发展!”耿新要说。
驻村第一书记说心声
上秦村驻村第一书记耿新要:
2016年,俺村虽然脱贫了,但与经济发达的乡村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未来,我们将着力办好纯净水厂,运营好光伏发电站;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动员外出经商能手回村创办企业;继续发展村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 记者手记
抓住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牛鼻子”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产业是兴村富民之本。上秦村的自然禀赋并不出众,既无名山大川又无矿产资源,但其因地制宜,在饮用水、光伏发电、烟草等项目上做文章,走出了属于自己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乡村产业发展,为贫困户脱贫创造了条件。如李瑞花一样想通过劳动脱贫致富的人有很多。正是上秦村通过发展村集体经济,为贫困户创造了就业机会,他们才有条件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生活、实现梦想。
可以说,做好产业振兴,做好脱贫攻坚与发展产业的有机结合,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上秦村产业发展带来的启示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