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乡村振兴记者行

留根脉弘扬村风,助学生福泽四邻

慕天佑(右二)和慕更有在辅导孩子功课。 许昌报业全媒体记者 黄增瑞 摄

许昌报业全媒体记者 郝晋 黄增瑞

7月25日,在建安区灵井镇大慕庄社区西部的一个小院里,传出了琅琅的读书声。与其他普通民居不同,该院大门上悬挂着写有“述德堂”字样的牌匾。

该院的主人是慕天佑,今年79岁,1958年入伍,先后担任排长、政治指导员、政治部组织科干事、司令部直属政治处副主任等职务。转业后,慕天佑在湖北省黄石市工作至退休。退休后,他回到家乡大慕庄社区,开办了文化大院。

“先祖慕甲荣在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中举,曾任禹州训导。‘述德堂’是他所办私塾的名字。他著有《述德堂诗稿》《述德堂小草》等。”慕天佑说,在市区西湖公园“西湖莲舫”景点,“许昌十二贤士”人物浮雕西边第一个就是慕甲荣。

“大慕庄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据资料记载,慕甲荣开办‘述德堂’后,大慕庄先后出现19位文化人,有秀才、举人、太学生等。”慕天佑说,传承乡村文化、弘扬文明村风,是他办文化大院的初衷。

慕天佑说,他最早回到大慕庄办文化大院是在1997年3月,后因妻子患病需要照顾,于2003年3月停办了文化大院。2010年7月,妻子离世后,他重新选址再办文化大院,先后投入45万元。

7月25日,在文化大院里,63名一至六年级的小学生在一起学习,71岁的退休教师慕更有正在一个圆桌旁给几名孩子辅导功课。

“暑期,不少学生由于父母在外打工,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结群乱跑存在安全隐患。我想,不如把他们组织起来一起学习。”慕天佑说,2017年7月,他和退休教师慕更有、慕建业等人商议,决定在文化大院里开办补习班,时间是每天8时至11时30分,为期1个月,今年是第三期。

“除了大慕庄的学生外,这里还有12名小慕庄、老关赵、杨庄、竹园的学生。”慕天佑说,8月上旬,他准备办一场运动会,项目有跳绳、拔河、五子棋等。

“父母养我一大恩,我报父母一小德。”“成才理应早立志,读书还须少年时。”记者注意到,文化大院的墙上悬挂着很多以孝善教育为内容的楹联。慕天佑说,他办的文化大院被命名为“建安区特色文化基地”“建安区图书馆分馆”“农家书屋”等,藏书4500多册。平时,除了学生外,有不少居民前来借阅图书。根据借阅记录,居民慕秋红、宋应彬等人以及6名学生被评为“阅读达人”。

记者了解到,慕天佑等25名居民成立了建安区灵井镇大慕庄文化协会,经常聚在一起商议如何传承乡村文化等事宜。如今,他们自筹资金先后印刷了《述德堂文化》《慕容慕氏族史》《先儒慕甲荣传记故事·佚著》等,以家风家教、传统文化、道德操守为内容,对大慕庄的历史及人物进行总结,留住乡村记忆。

大慕庄社区党支部书记慕玉发说,慕天佑投资办文化大院,促进了乡村文明建设,传承了乡村文化,使群众的文明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戍边从军尽义务,解甲归田扬文化。我会继承先祖慕甲荣的精神,弘扬社会正能量。”慕天佑说,灵井镇政府、建安区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大慕庄社区对文化大院给予了很大支持。如今,他最大的心愿是对文化大院进行扩建,以满足更多居民的需求。

记者手记

传承乡村文化,汲取“精神营养”

20世纪90年代,台湾歌手童安格演唱的歌曲《把根留住》感染了不少人。移风易俗、传承文明、留住乡愁,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内容。

社会发展是一个继承与延续的过程。虽然生活条件好了,但人们的精神支点不能丢,一个村庄的变迁亦是如此。留住乡村记忆,会让居民在社会发展中无论走得多远,都能找到自己的根脉。

正如年近八旬的慕天佑所言:国有正史,地方有志,族有族史,家有归依,人有归宿。退休后,慕天佑首先想到的是生养自己的小村庄。从城市回到农村办文化大院,很多人说他傻,但他认为值。他和居民一起编写有关村庄、慕姓先祖和乡村文明的图书,是对乡村文化的一种传承与发扬。

置身文化大院,我们能够感受到厚重的文化。在乡村振兴中,大慕庄留住了乡愁,找到了乡村发展的精神源泉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