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乡村振兴记者行

“一编三定”的前宋实践

宋子贤(右一)在介绍“一编三定”工作法。许昌报业全媒体记者 牛志勇 摄

许昌报业全媒体记者 毛迎 牛志勇

“这是我们村的‘一编三定’履岗光荣榜,由无职党员组成的脱贫攻坚岗、村庄规划岗、经济发展岗、文明建设岗、民事调解岗等11个小组每月开展评比,上个月的红旗岗是脱贫攻坚岗。”7月16日,在建安区椹涧乡前宋村的党建文化长廊上,该村党支部书记宋子贤指着“一编三定”履岗光荣榜对记者说。

1981年11月,三十出头儿的宋子贤担任前宋村党支部书记。看到因为贫穷落后,不少年轻人娶不上媳妇,他深感责任重大。一番思考之后,1984年,他开始对村里进行统一规划。从土路到砂礓路,从沥青路再到水泥路;从草房到瓦房,再到楼房,一年一年过去了,前宋村交通越来越便利,越变越美。12条南北街道、700所坐北朝南的房屋赫然出现在村民眼前,形成了独特的村庄文化。2017年,前宋村被评为许昌市美丽乡村。

改变这一切,靠的是党建引领和全村上下的实干。“啥是党建?咋认识这个问题?就村里的发展而言,我觉得抓党建工作要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72岁的宋子贤说,抓党支部建设就是抓党员的思想意识形态,可以说“党支部是堡垒,党员是旗帜”。“怎么样抓?这就需要靠有效的机制来进行。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们就根据村里的发展情况对党建工作进行探索。”宋子贤介绍,为发挥无职党员的作用,1984年,村里设立村庄规划岗;1986年,设立财务监督岗;1988年,设立民事调解岗;1992年,设立安全稳定岗;1993年开始,先后设立经济发展岗、文明建设岗、关爱老幼岗;2000年开始,先后设立流动党员岗、环境卫生岗、脱贫攻坚岗、“两委”参谋岗。

在前宋村党员活动室,《共产党员十三个牢记》《基层四项基础制度》《“一编三定”工作法流程》等全部上墙,规范醒目。“30多年来,我们村共成立无职党员定岗定责小组11个。全村的无职党员,除了几个身体不适者外,全部安排在岗位上。后来,人们把它完善为‘一编三定’。”宋子贤说,“一编”即对无职党员进行编员进组,把认领相同岗位的党员编成一个组,选出一名组长,由一名“两委”干部进行分包,指导和带领该组党员开展工作;“三定”指定岗位、定责任、定奖惩。

“两委”参谋岗提议组建舞蹈队、修建垃圾池,流动党员岗为村民提供种植杭白菊等致富信息,关爱老幼岗开展对口帮扶……在前宋村,每一个岗位上的党员都很忙。“为建设美丽乡村,我们前期发动无职党员对村里的道路等进行保洁,后期组建了保洁队伍。6名保洁员每天6点起床开始工作。我们还开展‘一村一品’活动,在房前屋后栽植了果树。有的果子把枝头都压折了,但没有一个人偷摘。”前宋村党支部委员宋文艺说。

7岁的宋高轩是一个聋哑人,因父母离异跟着80多岁的爷爷、奶奶生活。“我们经常对他进行家访,为他购买学习用品。”关爱老幼组组长宋会敏说,为了关爱困难老人和留守儿童,村里设立关爱老幼岗,不定期开展慰问活动,让他们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

“前宋村是‘一编三定’工作法的发源地。‘一编三定’工作法是根据村里发展稳定的需要、根据干部能力的需要、根据百姓的期盼完善起来的。”宋子贤说,在新形势、新要求下,他们会继续强化党建引领,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

前宋村探索实施的“一编三定”工作法,是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作用的生动实践,是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随着前宋村在基层党建工作方面的知名度不断提升,全省各地前来学习的人越来越多。

记者手记

一手抓党建,一手抓发展

记者早就听说前宋村的党建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在采访过程中确实被震撼到了。

当70多岁的宋子贤领着记者参观时,一张张生动的图片、一份份详细的档案、一个个富有创意的点子让人对这里扎实而富有成效的基层党建工作肃然起敬。前宋村之所以能从20世纪80年代的贫困村发展成今天规划有序、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于党支部建设得好、党员作用发挥得好,在发展中抓住了群众利益,在干事创业中树立了威信、凝聚了人心。

抓好基层党建工作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和保障。党员是群众中的旗帜,只有真心为民、带头实干,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30多年来,前宋村在“燕振昌式的好干部”宋子贤的带领下,不断强化党建引领,因地制宜,让党员们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这是基层党组织保持先进性的一面镜子,更是助力群众脱贫致富的应有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