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城事

禹州贫困户葛国昌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养牛,改善了生活

贫困牛倌的脱贫路越走越牛

葛国昌在放牛。记者 李嘉 摄

记者 李嘉 吕正子

禹州市磨街乡青山岭村村民葛国昌有一个四口之家,然而其中3人患病,家庭因此一贫如洗。身为家庭的顶梁柱,葛国昌并没有被生活的困难吓倒,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从事养牛业,由此改善了家庭生活条件。

生活宽裕的葛国昌没有忘记处在困境中的乡亲。他愿意用自己的“养牛经”和乡亲们一起脱贫、一起奔小康。

四口之家,仅有一个劳动力

8月7日清晨,天刚刚蒙蒙亮,葛国昌便启动机动三轮车,准备外出捡拾杂草和麦秆。他家里养了10头牛,如果不及时找来草料,牛儿就要饿肚子。

葛国昌家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户。他的老伴儿王朋患有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儿子和小女儿都是白内障患者。全家只有葛国昌一个劳动力,是典型的因病致贫家庭。

他把镰刀、耙子等工具放到机动三轮车上,儿子葛佳龙打开了院门。待到机动三轮车驶出院子,葛国昌才交代儿子给牛棚的水槽里加些水。

葛佳龙今年19岁,瘦高的个子、文气的面庞,是一个颇为帅气的小伙子。虽然身有残疾,他却从未放下学业。2008年至2015年,葛佳龙在许昌市特殊教育学校上学;2015年至今,在郑州市盲聋哑学校读书。他学习了盲人推拿,希望习得一技傍身,未来通过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现在正值暑假,葛佳龙就在家里帮父亲做些农活儿。

对这个普通的农家来说,2016年是最难挨的一年。那年,王朋因患心血管疾病在郑州住院,心脏一次放入4个支架;小女儿的眼睛也动了手术。8万元债务对葛国昌来说,无异于一个天文数字。那段日子,葛国昌一度非常消沉,甚至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就在那一年,当地政府根据实际情况,把他家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家庭生活,因牛改变

葛国昌的家在一片向阳的山坡上,主房是三间窑洞,窑洞西侧有几间砖砌的厢房。葛佳龙刚走到厢房门口,里面便传出“哞哞”的牛叫声。

推开门,一股刺鼻的味道扑来。葛佳龙却不以为意,径直走入。厢房现已被改建成牛棚,圈养着10头牛,有成年牛也有牛犊。他先把门窗开启,打开电风扇给牛棚通风,随后往水槽里加水,往料槽里加饲料。这些牛体格健壮、皮毛发亮。正是养牛,改变了葛国昌一家的生活。

2016年,驻村干部建议葛国昌从事养牛业,养殖肉牛。葛国昌是十分乐意的,只要能脱贫,吃苦没问题。可他连本钱都没有,咋养啊?

得知葛国昌的顾虑,帮扶人员协调爱心企业为他捐了3头牛犊。牛犊被牵回家,葛国昌把厢房腾出来,开始了养牛生活。

万事开头难。葛国昌像照顾婴儿一样照顾着牛犊。他把秸秆用铡刀铡碎,粗草细喂;给牛饮水时,他每次都将水烧成温水。他还在山上采摘蒲公英、金银花等中草药,熬成汤剂喂牛犊,预防牛犊生病。有一次,一头牛犊病了,啥也不吃。看到这种情况,葛国昌疼在心里,把家里攒的鸡蛋给牛犊拌食吃……牛犊康复了,葛国昌露出了笑脸。

3头、5头、11头……葛国昌的饲养规模越来越大。2017年11月,他以7000元的价格卖了一头小牛,有了养牛以来的第一笔收入。他由此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此后的几年内,葛国昌家始终保持着10头牛左右的养殖规模。这些牛价值十几万元,葛国昌家脱贫的梦想即将实现。

包下荒山,栽出果园

上午9时,葛国昌回来了,机动三轮车装满了杂草和麦秆。

“我们村地处山区,杂草和麦秆没人要,我却把它们当成宝!”葛国昌说,他把杂草和麦秆收集起来做饲料,可以省一大笔饲料费。杂草和麦秆纯天然、无污染,牛儿也爱吃。

卸下草料,葛国昌简单扒了几口饭,又驾着机动三轮车出门了。

青山岭村因处于青山岭下而得名。青山岭虽然名字中有一个“青”字,却是名不副实的荒山。2018年冬天,经济条件得到改善的葛国昌,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承包了一大片荒坡地,种植了800棵石榴树。

现在,这些石榴树还小,但葛国昌对它们充满信心。他平整了土地,把石子剔除出去;埋设了一条水管,把山下坑塘内的水引上山。他还拉起篱笆,盖起鸡舍,准备把这片林子打造成果园。“待到来年,这里将是郁郁葱葱的一片!”葛国昌说。

一起脱贫,一起奔小康

临近中午时,葛国昌回到家里。虽然外面太阳毒辣,但是窑洞内十分阴凉。2017年,青山岭村借着危房改造的契机,帮助葛国昌家整修了窑洞。同时,禹州市的几家宾馆把一些替换下来的家具、家电送给青山岭村的贫困户,葛国昌家也收到了一些。这都大大改善了他和家人的居住环境。

此外,青山岭村“两委”还为葛国昌家申请了低保、残疾人补贴和创业补贴等。加之养牛的收入,葛国昌一家的经济收入大为提高。

手里有了钱,王朋想翻修家里的房子。

“不中!咱才赚多少钱啊?还是把钱用到创业上,多养点儿牛,种好果树!”

葛国昌一口拒绝了妻子,引得妻子大为不满。

“佳龙他娘,国昌说得对!现在扩大养殖规模,好好创业,好日子还在后头呢!”青山岭村第一书记冯小强和党支部书记李占伟联袂而来。葛国昌养牛在青山岭出了名,他们想让葛国昌扩大养殖规模、开办养牛场,带动村里其他贫困户养牛致富。

“现在村里已经有几个哥们儿向我咨询养牛的事!”葛国昌说,他愿意把自己的“养牛经”介绍给大家,和大家一起脱贫、一起奔小康。

■ 记者手记

呵护贫困户的脱贫希望

每个人都向往富裕、安乐的生活,贫困户也不例外。他们虽然经济拮据、生活困难,但在内心深处都有脱贫致富的期望。不过,贫困生活的长期“折磨”,会让他们意志消沉,身上的锐气消磨掉,失去对富裕生活的追求。

葛国昌就经历了一个由贫困到消沉,再由消沉到斗志昂扬的过程。其中最关键的转变,就是扶贫干部的帮扶让他找到了脱贫的路子,让他重新燃起追求富裕、追求幸福的信心。

扶贫先扶志,立志要有希望。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呵护贫困户的脱贫希望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