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8月26日电 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年生产总值从1949年的21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4.8万亿元,人均年生产总值从50元增加到5万元,城镇化率从6.3%提高到51.7%,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即将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转变。
国务院新闻办8月26日举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河南专场新闻发布会,中共河南省委书记、河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国生,中共河南省委副书记、河南省人民政府省长陈润儿围绕“开放的河南更出彩”作介绍。
持续打好“四张牌”
推动经济大省迈向高质量发展
“河南持续打好‘四张牌’,推动经济大省迈向高质量发展,挺起更加出彩的脊梁。”王国生说。
河南注重打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牌,坚持发展先进制造业和壮大现代服务业并举、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并行,着力招大引强、承接产业转移,装备制造、食品制造跃向万亿元量级产业。智能手机、新能源客车、盾构机、光电子芯片等成为河南制造的新名片。
陈润儿说,河南把制造业的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形成从“要我转”向“我要转”、从“被动转”向“主动转”、从“点上转”向“面上转”的良好氛围,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呈现出勃勃生机和崭新局面。
此外,河南还注重打好创新驱动发展牌,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龙头,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打好基础能力建设牌,新郑国际机场二期建成投运、三期工程启动建设,率先实现“米”字形高铁网实质性落地;打好新型城镇化牌,中原城市群成为国家重点发展的城市群,郑州跻身国家中心城市行列,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和文明城市创建深入推进,拥有全国文明城市11个,居全国第4位。
王国生表示,河南践行新发展理念,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找准支撑点、突破点、发力点,扎扎实实向更加出彩的目标迈进。
稳固“三农”基本盘
加快乡村全面振兴
“全国第一粮食加工大省”“全国第一肉制品大省”,农产品出口遍及137个国家和地区……河南正从“国人粮仓”迈向“国人厨房”,丰富着“世人餐桌”。
王国生说,河南把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与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在推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上不断取得新成效。
数据显示,2018年,河南粮食产量达到665亿公斤,用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10的粮食,每年外调原粮及制成品超过200亿公斤。
河南努力推动农业强起来,持续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王国生说,河南坚持藏粮于地,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建成高标准农田6163万亩,变“望天田”为“吨粮田”;坚持藏粮于技,农业科技贡献率居全国第一方阵,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7%,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2%。
河南持续实施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河南85%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越来越多的村民成为‘厕所革命’的受益者,绝大部分村民可以在家门口坐公交车。”王国生说。
坚持精准扶贫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扶贫工作要务实、脱贫过程要扎实、脱贫结果要真实。”王国生说,当前,脱贫攻坚正处于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河南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实施攻坚,注重抓好任务较重的非贫困县(市、区)脱贫工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2014年至2018年,河南年均脱贫近120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了7.58个百分点。目前,河南还有14个国定贫困县、1221个贫困村、104.3万名贫困户。
贫困人口“拔穷根”,关键要有产业支撑。王国生说,河南把产业扶贫作为稳定脱贫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与开放招商、发展县域经济、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建设扶贫基地、扶贫车间,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畜牧养殖业、乡村旅游业,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群众融入产业链,分享更多收益。
他说,脱贫的标准是“两不愁、三保障”。河南现有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的超过一半。河南聚焦难点,在“三保障”上持续发力:在医疗保障方面,在全国率先建立困难群众大病补充保险制度,贫困人口医疗费用实际报销比例提高到今年7月底的92.72%;在教育扶贫方面,实施全面覆盖贫困家庭学生的保障和资助政策,加快改善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贫困县小学、初中净入学率基本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在住房保障方面,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等4类重点对象开展拉网式排查,实施危房改造清零行动,2016年至2018年完成危房改造45万多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