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乡村振兴记者行

鄢陵武庄花木添彩雄安新区

武青峰的儿子在网上洽谈花木业务。 许昌报业全媒体记者 肖涛 摄

许昌报业全媒体记者 王利辉 肖涛

鄢陵县陈化店镇武庄村是远近闻名的花木种植村。在互联网经济的大潮中,该村村民凭借一台电脑和一根网线走上致富路的故事数不胜数。该村274户村民中有88户开设网店,2018年交易额达到1260万元。

8月22日,记者来到武庄村。该村街道干净整洁,一棵棵树木整齐划一,一幢幢新房拔地而起。该村的苗圃里,元宝枫、五角枫、丝棉木、榉树、楸树等枝叶繁茂。记者从热气蒸腾的路上走进林间小道,顿觉凉爽怡人。

元宝枫的嫩叶呈红色,秋天的叶子呈黄色、红色或紫红色。它树形优美,叶形秀丽,为优良的观叶树种,适宜作为庭院树、行道树或风景树,现多用于道路绿化。

见记者前来采访,正在苗圃里忙碌的村民武青峰乐呵呵地向记者介绍这些树木的用途。

武青峰是该村的电商示范户,也是鄢陵喜玲农场的负责人。他的店铺就在自家楼下,简单的木桌上并排摆放着2台电脑。这间仅十几平方米的屋子,每天的营业额就有数千元。

“我年轻的时候外出打工,在一些单位做花匠或管理园林,后来跟着园林施工队东奔西跑,掌握了不少行道树栽培方面的经验。”武青峰说,2010年,他返乡创业,在村里流转180亩土地,成立了鄢陵喜玲农场,主要种植金叶复叶槭。

趁着互联网经济的大潮,武青峰购置了电脑和照相机,开始在网上销售苗木。“没想到效果特别好,不少客户在网店看到我的苗木后,到我的农场采购。”武青峰说,他的商铺年销售额达800万元,不少客户来自山东、安徽等省份。

如今,在武青峰的示范带动下,该村很多村民开设了网店,相关从业人员有160余人。该村形成了基地种植、网上分销的模式,而村民的网店扮演着品牌运营、销售的角色。“在外东奔西跑,不如回家淘宝。”村里的这条标语十分显眼。如今,武庄村村民纷纷放下锄头,点起鼠标,自己当老板。

该村电商经济繁荣,其中有一件事村民提起来就觉得骄傲。该村村民潘根明说,他的苗圃培育的绿植,已有上万棵栽种在雄安新区,成为这座“未来之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从2018年3月开始,一辆辆大卡车陆续从潘根明的苗圃出发,向千里之外的雄安新区疾驰。“最忙时,我一天要向雄安新区发12车花木。”潘根明说,截至目前,他已向雄安新区销售46车花木,销售额超过300万元。

一根根网线打破空间界限,一件件产品通过网络卖向全国。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商业模式,在发展过程中必然离不开政府的助推。

农民开设网店,起初并不容易:文化水平有限,缺乏电子商务运营的经验和技巧。“政府开展的电子商务培训,给我们村的村民走电子商务之路增添了信心。”武庄村党支部书记武帅军告诉记者,从2014年开始,鄢陵县商务局就开始对武庄村有意从事电子商务的村民进行定期培训,帮助该村村民拓展销售渠道。

说话间,鄢陵县商务局电商办主任谢瑞玲带着老师又来到该村,准备对村民进行电商销售技巧方面的培训。几位已经50多岁的村民急匆匆地赶到教室,听老师讲课。“看大家开设网店的积极性这么高,我们也想学。”该村村民武小军说,他们也想跟上互联网的潮流。

电商发展少不了人才,因此在育才和引才上,武庄村不仅加大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而且鼓励电子商务专业的大学生返乡创业,同时确保农村电商人才留得住。

记者手记

“互联网+花木”,盘活村庄经济

你轻点手机完成付款,心仪的商品就开始从遥远的仓库或是遍布全国的“淘宝村”出发,踏上漫长的“回家路”。互联网时代不仅造就阿里巴巴、腾讯、小米等互联网巨头,而且给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带来发展机遇。

武庄村通过互联网,为这个传统的花木种植村注入发展“活水”。短短几年,该村已有88户村民开设网店,年交易额达1260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淘宝村”。

成绩属于过去,武庄村的电商还在继续发展。该村党支部书记武帅军表示,下一步,他们将引导村里的电商从业者丰富产品类型,以创建品牌农村电商为契机提升整体素质,从而使武庄村这趟电商列车愈加平稳快速地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