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城事

长葛市石象镇常庄村是省级传统古村落 村里有个“木雕世家”,第四代传人张德祥打算申报“非遗”项目

耐得住寂寞,传承木雕技艺

张德祥在衣架上雕刻的精美图案。

本报讯 (记者 黄增瑞 文/图) 参观老建筑、老物件,人们往往对其精美的木雕作品而惊叹。在长葛市石象镇常庄村,村民张德祥数十年来潜心钻研木雕工艺,雕刻的作品让人称赞。8月21日,记者来到长葛市石象镇常庄村,见到了这位“老工匠”。

为提升、创新木雕技艺

多次去北京故宫参观

长葛市石象镇常庄村在2017年被评为河南省传统古村落。该村之所以获此殊荣,一是村里有不少老房子,二是有“石象豆腐”传承人,三是有村民精于木雕技艺。

“木雕是雕塑的一种,在我国常常被称为民间工艺。”今年73岁的张德祥对记者说,自清朝末年以来,其曾祖张运来、祖父张铎成、父亲张庆申就在村里开木匠铺,为村民打太平车、桌椅、衣柜等,尤其是木雕工艺作品,闻名方圆数十公里。

张德祥是家里做木雕工艺的第四代传人,从小就在父辈的影响下会拉锯、画线、用刀,雕刻人物、花鸟。张德祥长大后,先是搞建筑设计,然后为建筑工地提供木工服务,并取得了助理工程师职称。

为了提升、创新木雕技艺,张德祥多次到北京故宫和沈阳故宫博物院、陕西黄帝陵、少林寺等地,学习古建筑艺术特点与木雕技艺。“光北京故宫我就去了好多次。我主要看里面的木雕工艺,熟记于心,回到家再揣摩其中的手法。”张德祥说。

想雕刻出好作品

就要耐得住性子

在张德祥家的堂屋里,记者看到正中间摆放着一件深紫色的条几,长近3米、高1米多、宽约0.4米,自上而下有平面雕、立体雕和镂空雕,花、鱼、龙、凤等栩栩如生。

“这件条几,我用了大半年时间,是通过斧砍、锯刨、石磨等程序打造出来的。如果坐不住、耐不住性子,就根本干不了。”张德祥说,尤其是条几的四条腿,他用的是非常珍贵的檀木,在工艺上更是精益求精。

前些年,有人来他家做客,看到这件条几,愿意出10万元购买,但被张德祥婉拒。

他家的堂屋里,还有雕刻好但未上漆的衣架和镜框,图案精美。

申报“非遗”项目

传承木雕技艺

张德祥家的小院子是村里不多见的传统院落,门楼前立有两尊石狮子,顶部有蓝瓦,并且有牌匾,上面写着“时和世泰”4个子。

“老张家的建筑风格,从院落结构到门楼、堂屋和配房,都保持着传统的样式。”常庄村党支部书记常秋见说,下一步,他们村将根据传统古村落进行打造,修复现有建筑,而张德祥就是这项工程的总顾问。

“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一些手工技艺显得更加珍贵。”长葛市石象镇综合文化站站长赵会琴说,“现在会木雕的人真不多了,张老师能潜心数十年传承木雕技艺,非常难得。”

“雕刻这一行不比其他行业,想做得好,就得主动学习知识,提高雕刻技艺和艺术修养。只有不断完善自我,才能够精益求精。”张德祥说,雕刻木雕尽管枯燥、寂寞,耗时费力,但他坚信,在自己的坚守下,能将这项祖上传下来的技艺发扬光大。

如今,张德祥的儿子张军民、侄子张超杰跟着他学习木雕技艺。

前不久,张德祥认真整理书面材料,向长葛市非遗保护中心申报了“木雕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