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城事

丈夫去世,上有老下有小,“志智双扶”让贫困户重新抬头挺胸

自食其力脱贫后,她站到了人前

邵二维展示自己蒸的香喷喷的馒头。记者 孙学涛 摄

记者 孙学涛 通讯员 王丽飒

“出笼喽!”9月18日14时许,襄城县农业农村局驻山头店镇双张村第一书记杨颜召及帮扶队员一行一走进村民邵二维家,便听见响亮的吆喝声。随着先进的自动化蒸馒头设备停止运转,邵二维把一屉屉盛满馒头的笼屉端了出来。

“尝尝呗,杨书记!”邵二维一边忙着出笼,一边招呼。

“你只管忙,我们吃罢饭了,看望一下就走!”杨颜召问,“有啥问题没?”

邵二维说:“没!哪儿都可好,放心吧!”

看着邵二维一家人忙前忙后,杨颜召和帮扶队员的脸上都露出了爽快的笑容。“邵二维家的日子能过成现在这样,既有咱帮扶的原因,也有她自食其力的原因。”杨颜召说,2010年,一场大病,夺走了邵二维丈夫的生命。当时,邵二维年仅32岁,上有70余岁的公公婆婆,下有刚刚5岁的长子,还怀着孕。

“二维呀,做了吧,别生了,趁年轻,赶紧再找一家。你要是带俩孩子,谁还敢娶你呀!”娘家人和好心的街坊邻居不止一次这样劝说邵二维。明事理的公公婆婆也劝她:“孩子,你还年轻,俺俩老了,不能拖累你一辈子,想啥时候改嫁俺俩都不拦着。”

当时,家里的存款早被她丈夫的病折腾干净。她在怀孕期间不能务工,没有收入,每天一开门,家里几口人的油盐酱醋茶,一样都不能少,日子该怎么过?

“做了胎儿,赶快改嫁。”邵二维并非没这样想过,但看看还悬挂在屋内的自己和丈夫的结婚照,看看一直和睦相处的公公婆婆和一天天茁壮成长的儿子,想想曾经和丈夫在一起的恩恩爱爱,“天塌不下来”!

邵二维生下了二儿子。孩子没满月,邵二维就扛着锄头下地干活儿了。

“小康路上不能让一个人掉队。”2014年,当帮扶队员进村入户、全面摸排,走进邵二维家时,被深深地触动了。其时,分管双张村的山头店镇综治办副主任王晓芳、襄城县畜牧局驻双张村第一书记曹俊伟立即向她伸出了援手。

因为缺乏劳动力,邵二维家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山头店镇党委、镇政府和双张村脱贫攻坚责任组为邵二维等一批未享受低保政策的贫困户申请了低保,向邵二维两个孩子所在的学校申请了“两免一补”教育补助。双张村作为贫困村,2016年建成了光伏发电厂,邵二维家优先享受到每年1000元的红利。2016年至2017年,在山头店镇党委、镇政府的支持下,双张村泽普春种植项目扶贫基地建成;在襄城县畜牧局的帮扶下,双张村翠竹园生猪养殖场贫困户项目基地建成。邵二维作为贫困户,通过这两个帮扶基地,每年可享受3500元分红。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山头店镇党委、镇政府不断加强党建,通过党建引领“志智双扶”,助力脱贫摘帽,实施乡村振兴。分管山头店镇脱贫攻坚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张广雨说:“家庭成员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政府只有政策兜底,责无旁贷。家庭成员如果有劳力,政府必须想办法让其自食其力。简单地说,一户中只要有一人能够外出务工或做些小生意,这户贫困户基本上可以实现脱贫目标。”

在双张村脱贫攻坚责任组的鼓励和谋划下,邵二维再次鼓起生活的勇气,在家里开了一个馒头店。不久,在山头店镇党委、镇政府和襄城县畜牧局的努力下,襄城县万杰公司无偿向邵二维赠送了一套价值4万余元的自动化蒸馒头设备,全面为邵二维的小作坊节省了人力、物力,提高了生产效率。如今,邵二维的馒头店每天最少用掉2.5袋面,暑假、寒假时可用掉3.5袋,春节期间更是供不应求,需要提前预订,生意红红火火。

2017年11月,襄城县农业农村局派驻双张村第一书记杨颜召及帮扶队员,继续对邵二维家实施帮扶。

2017年年底,双张村脱贫攻坚责任组正式向邵二维家等双张村22户贫困户颁发脱贫光荣证。鉴于实际情况,双张村脱贫攻坚责任组认为邵二维家虽然脱贫但是依然可以享受政策。在接到脱贫光荣证的那一刻,邵二维流下了感激的眼泪。2019年4月,村里的帮扶队又给邵二维安排了月薪700多元的公益岗位。她家的收入更多了。

“丈夫去世多年,俺一直活得抬不起头。现在,俺站到了人前!”邵二维说,“成为贫困户并不是一件多么光荣的事情。现在,党和国家的政策这么好,我们普通老百姓更应该自力更生,不能在家等着别人送来慰问金。别人给的始终没有自己靠劳动挣的心里踏实,脱贫路上不能‘等靠要’。”

“当前,脱贫攻坚工作正处于决胜阶段、关键时期,脱贫攻坚工作也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脱贫攻坚战役不应只靠‘物质扶贫’,还应靠‘精神扶贫’助推精准扶贫。只有想方设法帮助群众增强思想动力,让其树立靠自身脱贫的思想,增强其主观能动性,脱贫攻坚工作才能更快、更好地完成。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外部‘输血’式扶贫与内部‘造血’式脱贫相结合,才能彻底拔除穷根、消除贫困,打赢脱贫攻坚战。”张广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