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许昌,位于中原之中,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许昌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日寇和国民党军队展开了旷日持久、艰苦卓绝的斗争。
战争是残酷的。革命英烈把生命献给了祖国和人民,只留下一个个平凡而崇高的名字、一则则简短而厚重的故事。
9月22日,记者走访了建安区苏桥镇司堂农民暴动纪念碑等我市部分革命遗址,聆听英烈们与敌军斗智斗勇的革命故事,体会英烈们不怕流血牺牲的崇高精神。
司堂村,打响豫中农民暴动第一枪
建安区苏桥镇司堂村位于建安区、长葛市、禹州市三地交界处。“90多年前,轰动全国的司堂农民暴动就是在我们这里发起的!”9月22日下午,记者来到司堂村时,该村党支部书记司书杰已在司堂农民暴动纪念碑前等候多时。这座10米高的白色纪念碑,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在空旷的广场和低矮的民房映衬下显得愈发伟岸。
时光回到1927年10月。时任许昌县委书记李杜、团县委书记陈云登、县委委员薛朝立等人,根据党的八七会议关于发动农民群众武装夺取政权的精神,先后到许昌县西北乡一带开展工作。这里距许昌、禹县、长葛县城较远,是国民党统治薄弱的地方。北伐战争前后,这里曾有农民协会、农民自卫军等自发农民武装团体活动,基础较好。此外,薛朝立在司堂村有亲戚,对这一带情况熟悉。他们利用这种关系,用从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学来的理论向群众宣传,遵照毛主席《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精神积极发动群众,开展打土豪分田地斗争。经过宣传发动,司堂村成立了以司聚才、司中灿等人为骨干的农会,薛朝立被推选为农会主席。随后,在许昌县委的发动和领导下,磨李、蔡庄等10多个村庄也很快成立了农会,以司堂村为中心的农民运动迅速高涨起来。
1928年2月12日,磨李村恶霸余金池纠集地主、豪绅,密谋向农民摊派粮款,企图破坏农会。许昌县委得知这一消息后,马上决定举行暴动,先发制人,并成立暴动指挥部。
当天上午,100多名武装农会会员集结在司堂村。他们颈系红布,手持大刀、长矛,高举“工农革命军”的红旗。在薛朝立作了战前动员之后,他们立即向磨李村进发。
他们来到磨李村后,迅速包围了余金池的住宅。李杜挺身而出,揭露了余金池剥削农民、勾结官府的罪行,责令他把掠夺来的钱粮分给农民。余金池不仅不听,还恶言攻击农会,导致群情激愤。陈云登、薛朝立等人拥上前,把余金池架到村南的打谷场上枪毙。接着,暴动指挥部把余家的粮食、钱财分给贫苦群众,并焚烧地契。在随后的两天内,他们分别来到阎庄村、杜寨村、湾胡村、孟店村,所到之处杀土豪、焚地契,并开仓分粮。暴动的枪声吓坏了大地主,震惊了河南反动当局。国民党急忙派两个团的兵力前来镇压,司堂农民暴动失败。
司书杰说,司堂农民暴动拉开了党领导下的豫中人民武装斗争的序幕,沉重地打击了反动势力,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斗争意志,提升了党在豫中地区的影响力。当时,上海《申报》刊登了“共产党武装占领许昌县西北乡一带”的消息,轰动全国。
建立纪念碑,红色记忆代代相传
“那次暴动很惨烈,仅我们村就有10人惨遭杀害,我爷爷是其中之一。”在司堂农民暴动纪念碑前,村民司法有说,他的爷爷司东振是司堂农民暴动的骨干之一,在掩护李杜和陈云登等人撤离时被抓并被杀害,牺牲时才20多岁。
1990年4月,当地政府在司堂农民暴动遗址前立起一座纪念碑。1994年,该遗址被许昌县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单位。
2012年,司堂村围绕司堂农民暴动的事迹,修建了暴动桥、秋收桥、起义桥及二八桥。司书杰说,这样做的目的是缅怀先烈,提醒人们不忘历史。
司书杰说,每年清明节,该村党员、群众及周边学校的学生都会自发到司堂农民暴动纪念碑前献花。另外,苏桥镇会不定时组织党员在这里举行入党仪式,并重温入党誓词,让党员接受教育。
“如今,来这里祭奠的人越来越多。为了让更多人更好地在这里接受红色教育,勿忘革命岁月,下一步,我们准备协调200万元,对纪念碑和碑前广场进行修缮和改建,并筹建纪念馆,打造市级以上的红色教育基地。”司书杰说,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今后,司堂村全体党员、干部将多学党史、新中国史,自觉接受红色传统教育。
“我们要围绕司堂农民暴动纪念碑,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让革命精神永放光芒。”司书杰说。
斗智斗勇,许昌革命故事多
除了司堂农民暴动外,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我市各地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
襄城县一直流传着郎庄游击队智退日军的故事。抗日战争时期,襄城县柏宁岗五岳庙附近活跃着一支抗日游击队——郎庄游击队。郎庄游击队有近百人,经常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大大激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
1944年5月,日军37师独立步兵第30大队从颍桥向南进犯,至柏宁岗五岳庙宿营,在周边村庄奸淫烧杀、抢掠财物。襄城县农民自卫会负责人吴存义指挥郎庄游击队抗击日军。因日军势力大,他们就利用日本人的迷信心理研究对策。深夜时分,郎庄游击队队长郎如山带领纪模轩、任国增等6名队员翻墙进入五岳庙,将一些枪支挂在五岳庙大殿前的松树上,让敌人怀疑是“神灵儆戒”。日军素来迷信,天亮后发现枪支挂在树上,果然怀疑是五岳庙城隍显灵,随即撤离。郎庄游击队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豫西青年抗日文艺工作团(以下简称文工团)则在抗日战争时期活跃在禹县鸿畅。1945年1月,河南军区第四支队派共产党员武杰到禹县鸿畅一带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武装。武杰结识了新华印染社的6名进步青年,并与他们一起酝酿成立文工团。当年3月初,文工团在鸿畅南庙小学召开成立大会,有20多人参加。自此,新华印染社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印刷所,负责印发传单、张贴标语,宣传党的抗日主张。
随着队伍的壮大和革命热情的高涨,文工团积极组织动员团员和爱国知识青年进入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学习。当年7月,近千名土匪突袭鸿畅。武杰、文工团团长李俊杰、文工团副团长兼秘书傅武兴及文工团团员召集群众,实行全民皆兵,给敌人制造假象,在仅有几支短枪的情况下取得了鸿畅保卫战的胜利,受到河南军区第四支队司令员张才千的表扬。
1945年8月,日寇宣布无条件投降,河南军区奉命南下,文工团作为战时宣传队转入地下坚持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