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他曾是我市环卫系统的一名掏粪工,却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1994年获得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1997年被评为全国职业道德“十佳标兵”,1998年当选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1999年被评为河南省劳动模范,2000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人称“当代时传祥”的他叫冀丙祥,今年67岁。
在许昌的城市发展中,很多和冀丙祥一样的环卫工秉承“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洁”的环卫宗旨,坚持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勇于吃苦,用最美劳动换来了城市的干净整洁,赢得了社会尊重和理解,书写着时代华章。
□ 记者 牛志勇 通讯员 郭海洋
拉着架子车,身上散发“职业臭”
一个架子车、两个粪桶、一根扁担、一把大扫帚,一身灰布衣总散发着“职业臭”——这是深深印在67岁的冀丙祥儿时记忆中干掏粪工的父亲的印象。
“我父亲从20世纪60年代就在许昌环卫系统上班了。他是一名掏粪工,经常拉着架子车运粪便。”9月19日,在市环卫处,已经退休的冀丙祥回忆道。自他记事起,父亲的身上总是有股怪怪的味道。上小学的时候,同学们都笑话他,说他父亲是个拉大粪的,都不愿意跟他玩。为这事,他不知偷偷地哭过多少次。
“你为啥非要干这样的工作?脏死了,同学们都笑话我。”冀丙祥曾委屈地找到父亲抱怨。父亲摸着他的头说:“孩子,啥活儿都要有人干呀,你不干,我不干,这城市不就成了大粪场吗?国家主席还和掏粪工握手合影呢,谁说咱拉大粪的就不光荣了?”从此,年幼的冀丙祥对朴实、敦厚的父亲更加钦佩,对环卫工作也有了新认识。为了减轻父亲的负担,放学后,他经常在架子车前面帮他‘拉梢’。
1971年,初中毕业的冀丙祥下乡当了知青,干了几年清理厕所的工作。1975年,冀丙祥结束知青生活返回城市,被分配到一家工厂做统计工作。“祥啊,我恐怕是不行了。你最听话,要把我的粪车拉下去,难为你了!”1981年,冀丙祥的父亲冀天太因有机磷慢性中毒倒在了工作岗位上,临终前对儿子说了这样一番话。看着父亲恳切的目光,冀丙祥趴在床前捧着父亲长满老茧的手,哭着说:“爸,您放心吧!我一定接过您的粪车,当好掏粪工!”
1984年春天,冀丙祥成了市环卫处肥料队的一名普通工人。“当时许昌有两个粪场,一个位于如今市区天宝路与北大街交叉口附近的市环卫处家属院,被大家称为‘北场’;另一个在市区‘金三角’附近,被大家称为‘南场’。”冀丙祥说,自己在“北场”工作,每天要拉着架子车去公厕清理粪便。那时候,公厕大都是旱厕。他就提着两个铁桶,拿着粪勺去清理,然后倒入架子车上的油桶里。手上、衣服上粘上粪便是常事,倒粪便时一不小心还会飞溅到脸上、嘴里。“‘北场’占地面积为40亩,当时有掏粪工10多人。清理完粪便,我们要拉回粪场,将环卫工清理的日常垃圾分拣后,摊铺上粪便发酵,将发酵后的混合物作为肥料出售给农民。”冀丙祥说,粪场的气味很大,夏天蚊蝇乱飞,一般人受不了。遇到秋种等农忙时节,前来购买肥料的人排成队,他们忙起来中午连饭都顾不得吃。
1991年,我市在城市西郊建了新的粪场,工作突出的冀丙祥被派去当副场长,后来当了场长,一直干到2012年退休。
当选全国劳模,人称“当代时传祥”
环境卫生工作是城市的一面镜子,直接关系这座城市给人的第一印象。在平凡的岗位上,冀丙祥兢兢业业、风雨无阻,努力为城市的干净整洁贡献着力量。
冀丙祥用日复一日的艰辛付出,为自己也为许昌环卫人赢得了荣耀,被人称为“当代时传祥”:1994年获得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1997年被评为全国职业道德“十佳标兵”,1998年当选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1999年被评为河南省劳动模范,2000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他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荣誉的背后,冀丙祥觉得愧对家人。“儿子小的时候,我根本没有时间辅导他学习、陪他玩耍,真的有些愧疚。”冀丙祥说,20世纪90年代,我省开展“三优杯”竞赛,他工作非常忙,中午经常回不去。“一次,许昌发生一起命案,妻子听人说死者特征和我很像。那时候也没有电话,等我晚上忙完回到家,她看到我的那一刻,眼泪都掉下来了……”
2000年,冀丙祥的儿子冀喆也来到市环卫处工作。他从基层干起,努力工作,多次荣获市城管系统“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2017年2月,他还获得“河南省环卫行业先进个人”称号。
从露天的简易旱厕到水冲式公厕,再到现代化的环保、可移动公厕;从架子车到三轮车,再到真空吸粪车……这些年,公厕的变迁成为许昌文明程度提高最直观的见证。许昌公厕保洁员的工作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全部采用真空吸粪车。对于抽上来的污物,他们不再拉到郊区卖给农民,而是直接运到有机物处理站,进行无害化处理。多年来,广大环卫工作者团结一致、埋头苦干,创造了良好的市容环境,为许昌市成功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作出了突出贡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传承劳模精神,谱写时代新华章
如今,市环卫处管理的公厕共有111座。每座公厕下面一般都有两个沉淀池,环卫工每周要对公厕的沉淀池进行一次吸污处理。2014年,我市建设的一座有机物处理站投入运营后,实现了我市粪便的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目标。
“我们清洁队共有职工252人,负责111座公厕的维修、保洁及管理工作。”市环卫处清洁队队长陈民卫说,近年来,许昌环卫设施大升级,工人清洁靠“两个粪桶、一根扁担、一把扫帚和一把粪勺”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如今,许昌中心城区方圆500米内就会有一处公厕,公厕实行星级评定、专人管理。市区新建公厕全部按照一类公厕标准建设,设置有置物台、喷香机、空调等便民服务设施,人们如厕更加便捷。”
近年来,许昌市委、市政府及市城管局还把关爱环卫工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实抓好,逐步加大对公厕、垃圾中转站、环卫作业机械等基础设施设备的投入力度,采取启动环卫工免费早餐工程、为环卫工发放高温作业补贴等举措,改善了环卫工的福利待遇和工作条件,在全市大力营造尊重环卫工、珍惜环卫工劳动成果的良好氛围,使环卫工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得到逐步提高。
时代在变,精神历久弥新。“伴随时代发展,在劳模精神的感召下,我市环卫系统涌现出了不少像冀丙祥一样的劳动者,如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李秋霞,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田秋菊,全国优秀环卫工人赵玉平,河南省劳动模范陈民卫,住建部先进工作者刘跃超等。他们身上无不体现着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市环卫处主任周建生说,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许昌环卫事业发生了巨大变化。“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仍然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砥砺奋进,把许昌这座城市建设得更加美好。”
新闻连连看
许昌公厕不断提档升级
目前,许昌市环卫处管理的公厕有111座,公厕布局合理、功能齐全、造型各异、别具风格,达到了一厕一景的效果。为更好地满足市民群众的需要,市环卫处在购物广场、旅游景点、休闲场所和主要路段附近安装了便民“公厕地图”,方便市民和来许昌观光旅游的游客快速找到公厕。近年来,我市环卫部门不断完善公厕内部功能:在每座公厕门前设立公示牌,厕内设置了明显标识,并配备无障碍设施、照明设施等;大力提升外部形象,注重设施的人性化、美观化设计理念,基本实现了一厕一景、一站一景的提升改造目标;狠抓服务质量,实行公厕定人定岗,在节假日、重大活动等特殊时期,延长看厕人员值守时间,增加保洁频次,保证公厕内外环境干净整洁,满足市民群众对如厕环境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