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报业全媒体记者 张铮 肖涛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习习秋风掠过阡陌田间。在建安区艾庄回族乡袁庄村的一片菜地里,村民袁亚州正在采摘西蓝花。七八亩菜地里,一垄一垄绿油油的,栽种着四五种蔬菜。
“这边的是西蓝花,那边的是花菜,还有生菜、胡萝卜、菠菜。”10月15日下午,袁亚州一边摘菜一边说,“我们的蔬菜不愁卖,都是订单种植,直供许昌学院。”
袁庄村一直有种植蔬菜的传统。原来,该村农户种植的蔬菜都是运到市场上销售。由于掌握不了供需信息,大多数农户并不挣钱,所以好多人选择外出务工。
从去年开始,该村村民陆续回村,开始参与订单蔬菜种植。这都得益于许昌学院定点帮扶袁庄村,开展了振兴涉农产业的探索。
“这是我们进行的创新探索。许昌学院与袁庄村结对子后,发现袁庄村人口多、没有集体经济。通过调研,我们决定发展绿色农业,第一步就是尝试订单蔬菜种植。”许昌学院驻袁庄村第一书记陈浩勇说,农户种植的蔬菜全部送往许昌学院,但农户要按照许昌学院的需求种植。
2018年夏天,许昌学院组织专业人员对袁庄村的土壤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村土地的氮、磷、钾等营养成分含量较高,适合种植各类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在种植过程中,许昌学院严禁农户使用农药。
袁亚州把自己的农田流转出去,种植许昌学院订购的蔬菜。“我是从2018年9月开始种植蔬菜的,现在一年了,纯利润2万多元,比种植粮食作物强。”袁亚州说,以前,他没有种过蔬菜。为了种好蔬菜,他经常到图书馆或上网查找各种蔬菜种植资料。
每天16时,袁亚州都会到菜地采摘成熟的蔬菜。“西蓝花50斤,花菜40斤……”当日17时许,在该村村部大院里,一袋袋刚从地里采摘的新鲜蔬菜被一一过磅、装车,送往许昌学院。
如今,袁庄村已有8户村民加入订单蔬菜种植行列,其中有贫困户、刚脱贫人员,订单蔬菜种植面积50多亩。大家信心满满,精心照料地里的各种蔬菜,拓宽增收渠道。
“现在我们种菜,菜籽没下地就能估算出一年的最低收入。这种踏实感是以前没有的。”村民袁付才说,他准备再流转10亩农田,开展订单蔬菜种植。
50多亩的订单蔬菜种植链接了贫困户,撬动了“庭院经济”,激活了土地的二次利用,为现代农业发展拓展了新空间、注入了新动能。
同时,许昌学院还开办了“源习堂”农民大讲堂,利用高校人才优势,为群众讲授党建、乡村振兴、法律法规、农机农技、移风易俗、卫生医疗、文化体育、电子商务等课程,营造乡风文明、弘扬正气、增强群众学习意识的氛围。“源习堂”农民大讲堂按照学年制筹划课程,参与学习的村民可领取由许昌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颁发的结业证书。
“下一步,我们将扩大订单蔬菜种植面积,除了专供许昌学院外,还要面向社会进行销售。”陈浩勇说,袁庄村目前已建立“合作社+公司+农户”联合销售渠道,正在申报有机、无公害认证,将利用许昌学院大学生创业电商销售平台,推进电商扶贫项目实施。此外,许昌学院设计学院、美术学院还对接设计了袁庄村品牌商标。
除了发展订单蔬菜种植外,袁庄村还整合村里的档发加工、食用菌种植等致富带头人,做好产业扶贫(蔬菜大棚)基地产权转移,打造袁庄村扶贫小院,让村民不出门就可以就业。目前,袁庄村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基金每年可收益12.8万元,产业扶贫(蔬菜大棚)增收5万元,农机项目整体外包增收5万元。
“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及建安区整体发展布局,下一步,我们将依托新元大道西延工程,对袁庄村进行整体乡村振兴发展规划。”陈浩勇说,该村将打造生态农业项目,通过整合村内闲置宅基地,打造具有乡村特色的乡愁文化小院、产业扶贫小院等,吸引城市高收入阶层感受乡村文化;结合休闲生态农业发展租赁、采摘、住宿等项目,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和一般农户在本村就业,对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现产业带贫。
■ 记者手记
发挥高校优势 振兴涉农产业
除了通过订单蔬菜种植拓宽农户增收路外,袁庄村还有香菇种植。村民袁建立的香菇种植厂房外挂上了“袁庄村就业扶贫车间”的牌子,像这样的“扶贫车间”,该村还有9个。
袁乃超等9户贫困群众依靠香菇种植,每年每户增收2万元左右。档发加工能手袁高培带动贫困群众45人就业,袁德新带动18人就业……许昌学院发挥自身优势,对袁庄村整体产业发展进行规划,为农户提供土壤分析、测量服务,用科技手段帮助农民增收。
一个普通的小村庄,开展乡村振兴示范区规划,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结合全域旅游、美丽乡村和田园综合体建设,实施农村综合环境治理、农业景观环境改造,努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样板。
我们相信,未来袁庄村村民的想法会发生从能出去就绝不回来,到能回来就不再出去的转变,他们会把自己的未来与家乡的未来紧紧地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