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关注

未来3年,我市将投入1.195亿元 用于15万名劳动者职业技能提升

培训方式包括在岗培训、脱产培训、岗位练兵、技能竞赛和高技能人才培训

电气助理工程师陈银亮(右二)和许继技师学校高级技师郭伟(右三)进行现场教学。

记者 杨佳倩 通讯员 赵耀 文/图

核心提示

人才是科技兴国的重要因素。我市对人才十分渴求,实施“英才计划”“新型学徒制”等,都是为了培养技能人才。

为培养人才,打造“智造之都”,从2019年到2021年,我市将安排1.195亿元,对15万名劳动者进行职业技能提升,培训方式包括在岗培训、脱产培训、岗位练兵、技能竞赛和高技能人才培训。培训对象有哪些人群?如何报名参加?都有哪些职业工种?10月21日,记者到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职业能力建设科进行了采访。

【服务对象】 七类人群可以参加培训

“此次职业技能提升活动,七类人群可以参加。”市人社局职业能力建设科工作人员刘琳说。

第一类人群是企业职工。这些职工包括:与企业签订半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于签订之日起1年内开展岗前培训的职工;在企业连续工作半年以上,参加技能提升培训(含技师培训项目,其中高级技师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5天)或转岗培训的职工;参加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的职工。以上职工参加培训且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特种作业操作证书、培训合格证书(含就业创业合格证书,以下简称“五类证书”)的,给予培训补贴。

第二类人群是就业重点群体。对贫困家庭子女、贫困劳动力、城乡未继续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下岗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退役军人、残疾人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

第三类人群是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包括技师学院高级工班、预备技师班和特殊教育院校职业教育类毕业生)。

第四类人群是在押服刑人员、强制隔离戒毒人员。

第五类人群是开展以工代训的生产经营主体。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扶贫车间等生产经营主体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并开展以工代训的,以及参保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并开展以工代训的,给予培训补贴。

第六类人群是平台经济从业人员。首次将快递骑手等平台从业人员纳入职业技能提升范畴。

第七类人群是其他确有培训需求、不具有按月领取养老金资格的人。

“特别指明的是,职业技能培训以企业职工为主。”刘琳说。

【实施方式】 在我市63个培训机构随时报名参加

“符合培训要求的劳动者,报名参加培训的方式有两种:单独报名或者单位报名。”刘琳说,开展职业技能提升活动,主要目的是引导在许各类企业建立健全职工全员培训制度,开展在岗培训、脱产培训、岗位练兵、技能竞赛和高技能人才培训。

“涉及的行业包括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我市‘十大产业’和智能电力装备、新能源及网联汽车、现代生物和生命健康、节能环保装备和服务、再生金属、高纯硅材料、工业机器人、新一代人工智能、5G等九大重点新兴产业,还包括家庭服务、养老健康、快递物流、文化旅游等普通行业,共有366个工种。其中,优先支持类48个、重点支持类70个、引导支持类92个、适当支持类156个。”

为了给劳动者提供足够的培训空间,我市共设立了63个培训机构,包括技工院校、中高等职业院校、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和劳动就业训练中心,遍布全市,方便劳动者就近报名和参加培训。

“需要在培训机构报名。”刘琳提醒,“63个培训机构的地址和电话,以及366个工种,可以登录许昌市人社局官方网站,到‘通知查询’公告栏进行详细了解。”刘琳说,即日起开始报名,每人每年可享受不超过3次培训补贴,但同一职业同一等级不可重复享受,培训时间由每个培训机构确定。

【政府扶持】 3年提供1.195亿元资金

“这次职业技能提升活动是国家开展的活动,时间共3年(2019年到2021年),共安排资金1.195亿元,平均一年近4000万元,可以享受国家补贴的技能培训人员超过15万人。”刘琳说。

企业依法提取职工教育经费并按规定用于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经所在地财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验收合格的,可按企业新购置实训设备总价值的20%给予一次性补助,最高分别不超过50万元、10万元。指导民营企业建立健全技术工人职业技能等级与工资水平挂钩制度,落实技能人才晋升职级和工资待遇。

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扶贫车间等生产经营主体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6个月以上并开展以工代训的,以及参保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并开展以工代训的,按每人每月200元的标准给予生产经营主体以工代训补贴,最长不超过6个月。以工代训补贴和新录用人员岗前技能培训补贴不得重复享受。

“3年以后,我市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将大幅提高。到2021年年底,技能劳动者占全市就业人员总量的比例为25%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超过30%。”刘琳说。

新闻连连看

我市技能人才情况

1.全市共有各类技能人才32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6.9万人,占总数的21.6%。

2.全市共有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3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2家。

3.全市共有各类职业培训机构68家,其中技工院校类2家、中高等职业院校类11家、劳动就业训练中心6家、民办职业培训机构49家。另有职业技能鉴定机构9家。

4.全市共有技能大师工作室21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4家、市级15家。

5.全市共有受到各类表彰人员345人,其中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1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5人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1人获得中原技能大奖,28人获得许昌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有1人,河南省技术能手有14人,许昌市技术能手有29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