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要闻

全市领导干部会议暨对外开放大会召开

推进高水平开放 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

本报讯 (记者 肖涛) 全市重点项目建设有何亮点?未来两个月如何冲刺全年目标任务?我市将如何推进高水平开放,加快建设“智造之都、宜居之城”?10月31日,全市领导干部会议暨对外开放大会上,这些问题都有了明确答案。

为发展积蓄强大后劲

培育行业隐形冠军

项目亮点多多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各县(市、区)认真落实“二分之一工作法”,把精力用在谋项目、招项目、谋发展、抓发展上,把心思用在抓招商上,把劲头用在建项目上,推动了一批项目签约落地、开工建设、投产达效,既扩大了当期的有效投资,也为未来发展积蓄了强大后劲。各县(市、区)围绕创新驱动,进行特色产业打造、行业隐形冠军培育,项目亮点多多。

在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方面,建安区远东汽车传动系智能制造产业园通过引进德国先进技术,实现了由自动化向智能化、由商用车传动轴向乘用车传动轴的突破,市场开拓巨大,技术领先程度在国内国际一马当先;长葛市黄河集团自主研发的智能金刚石线锯设备,一台(套)可同时控制12条线道实现自动化生产,生产效率位居全国同行业前列;禹州市大张过滤有限公司引进德国设备,建成环保装备智能化生产线,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第二。

在发展重点新兴产业方面,襄城县新材料针状焦项目打破了高端针状焦发达国家技术封锁,突破了石墨电极生产中进口焦短缺的瓶颈;禹州市抢抓大数据发展的机遇,市场化运作,引进中原云都数据湖产业园项目,依托易华录全球领先的蓝光存储技术,结合光磁融合存储一体化解决方案,以冷数据为重点存储对象,打造中原地区第一个市场化运营的蓝光数据湖,未来可引进120家企业,年产值25亿元、利税2亿元。

在发展现代服务业方面,建安区谋划建设的发制品运营中心项目,吸引省内外发制品企业向我市集聚,在分拨中心直接通关,并将出口数据和税收留在许昌;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的国家中低压输配电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项目,未来将与开普检测公司形成有效互补,打造区域性电力装备检测基地(国内外相关产品都要在许昌检测),从而带动相关产业落地许昌;长葛市谋划的义乌商贸城项目,线上线下一体化经营,有望成为中原地区较大的进口商品集散地。

着力稳定经济运行

加快推进项目建设

继续打好“三大攻坚战”

未来两个月如何冲刺全年目标任务?会议指出,要着力稳定经济运行,稳住工业,坚持优化存量、扩大增量“两手抓”,加快结构调整;稳住服务业,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相互促进、融合发展;补齐短板、对症下药,加强趋势性、结构性分析,“第一时间”采取措施、科学应对。

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紧紧扭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抢抓当前有利时机,加强施工调度,强化要素保障,把各项工作往前赶,推动在建项目加快建设、计划开工项目及早开工、计划竣工项目早日投产达效。

继续打好“三大攻坚战”,继续强化政府债务管理,持续抓好金融风险化解工作,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查漏补缺、加压推进,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在年度考核中持续走在全省前列;做好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统筹推进水污染、土壤污染防治,推动全市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认真抓好工作谋划,聚焦郑许一体化发展规划,组织编制实施方案及空间规划、分类规划,谋划好起支撑作用的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工作、重要举措;抓住四季度国家和省政策出台密集期的机遇,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吃透政策精神,增强敏感性,加强研究谋划,力争更多项目进入国家和省计划盘子。

从“蹭Wi-Fi”向“建Wi-Fi”转变

持续扩大对外开放

推动高质量发展

许昌企业家从揣着中国地图跑市场变成打开世界地图做买卖,靠的就是开放。会议强调,我市将持续扩大对外开放,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

提升招商实效。

明确主攻方向,根据自己的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明确主导产业和招商方向,变四面出击为精准发力,变大水漫灌为有的放矢。突出招大引优,坚持“大招商”,继续实行“二分之一工作法”;坚持“招大商”,引进大个头儿、带动作用强的项目。拉长产业链条,着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高、产出效益高,有利于补齐、壮大、拓展产业链条的项目,促进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带动形成产业生态。创新招商方法,学习借鉴发达地区“基金+标准化厂房”等经验做法,增强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坚持“双向发力”。

把握好“进”和“出”的关系,既要加大力度引进来,又要蹄疾步稳走出去。拓展对外贸易,加大行业引导及政策支持力度,鼓励优势产业扩大出口,增强产品竞争力,加快形成多元化的市场格局。发展跨境电商,大力引进和培育第三方平台、外贸综合服务企业、专业跨境电子商务服务企业,拓展海外营销渠道。扩大对外投资,支持企业参与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拓展对外承包工程,带动优势产能、优质装备输出。

深化对德合作。

紧盯“三个20”目标,积极开辟多种合作渠道,进一步拓展合作空间。在加强制造业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向更多领域拓展。高水平编制中德(许昌)产业园整体规划,加快推进许昌德国城建设,为更多德国企业、人才入驻营造良好环境。

抓好平台建设。

加快申建综合保税区、B型物流保税中心、自贸区许昌联动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等开放平台,尽快实现从“蹭Wi-Fi”向“建Wi-Fi”转变。

优化营商环境。

坚持“政府办好围墙外的事,企业办好围墙内的事”,努力打造全省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企业获得感最强的城市。广大企业家要围绕“诚信”“法治”“质量”“创新”“开放”“专业”,不断丰富企业家精神内涵,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