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要闻

我市举行“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新闻发布会

“无废城市”建设试点缘何选在许昌?

□ 记者 王利辉

夜幕降临,我市科技广场流光溢彩、热闹非凡。谁能想到,地面上五颜六色的会吸水、能透气、耐磨损的环保型步砖,竟然全是建筑垃圾制成的。

“不一样”的科技广场,是我市建设“无废城市”、构筑绿色生态家园的一个缩影。在生态环境部公布的11个“无废城市”试点城市名单中,我市榜上有名,成为河南省唯一入围的城市。11月8日,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新闻发布会,描绘了一幅“无废城市、美丽许昌”的优美画卷。

入围“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对许昌意味着什么?“垃圾围城”的难题,许昌如何破解?

建设“无废城市”

许昌具有良好基础

一袋生活垃圾在居民家中产生,经过环卫收集、转运、分拣等环节,最后或运入堆肥场成为肥料,或通过垃圾焚烧转化为电能。目前,我市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实现了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的目标。

“以前,市区的生活垃圾主要是通过高温堆肥和卫生填埋来处理,存在诸多弊端。如今,我们的生活垃圾全部实现了无害化、资源化利用,变废为宝、扮靓家园。”市环卫处主任周建生说。

在市区近郊的庞庄社区,占地150亩的香山公园是市民亲近自然、锻炼身体的好去处。这座景色优美的山地公园,原本是一座“垃圾山”,经过历时5年的改造,如今成了绿意浓浓的大公园,新增绿化面积50000多平方米。

在香山公园不远处,是我市谋划建设的许昌市固体废弃物循环经济产业园。这是一个以垃圾焚烧发电为核心,拥有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医疗及危险废弃物处理、电子垃圾处理、建筑垃圾处理等功能的综合性垃圾处置产业园,全部建成后将形成回收、分拣、拆解、加工、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等完整的产业链条,进一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高群众的生活环境质量。

如今,许昌市固体废弃物循环经济产业园一期工程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实现供热发电双运行,最大供热能力达150吨/小时,既为西部城区的稳定供热提供有力保障,又为“无废城市”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建设“无废城市”

许昌人一直在努力

“‘无废城市’并非没有固体废物产生,而是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在新闻发布会上,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史世兵这样介绍。

近年来,我市一直将品质发展作为自身追求和践行的核心理念,特别是在固体废物管理与资源化利用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建筑垃圾管理和资源化利用领跑全省,荣获行业内唯一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大周镇成为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形成了全链条、全循环的绿色发展格局;在全省率先建成了集发电、供热于一体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并与德国欧绿保集团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探索建立规范化、智能化的垃圾分类与处置体系。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无废城市”试点建设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推进小组负责人,多次听取“无废城市”试点建设工作汇报,全力支持、全面推进试点建设。市人大常委会对许昌市“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情况进行专题调研,提前谋划、探讨“无废城市”建设试点立法选题。

此外,我市结合“世界环境日”宣传,围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无废城市’,许昌在行动”这一主题,开展千人誓师活动,倡导绿色生活,推进低碳减排,以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推动“智造之都、宜居之城”建设。

建设“无废城市”

我市发布“路线图”

10月31日,市委、市政府印发的《许昌市“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提出无废城市建设“路线图”:2020年年底前为试点阶段,“无废城市”建设的体制机制、政策制度、技术路径、典型示范等基本形成,许昌“无废城市”试点建设取得的先进经验得到总结和推广。2025年年底前为建设阶段,许昌“无废城市”建设深入推进,固体废物问题得到全面解决,公众满意度和获得感显著增强。2035年年底前为提升阶段,实现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许昌城市发展与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相契合,“无废城市”愿景得以实现。

按照《许昌市“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建设要求,我市将围绕打造“无废产城”制度链、“无废乡村”生态链、“无废经济”发展链、“无废文化”传承链四大亮点,重点开展构建绿色循环生产方式、打造清洁“无废乡村”、强化城市危废安全保障、培育“无废产业”经济活力等8项工作任务,着力探索并率先建立“无废城市”建设的制度体系、市场体系、技术体系和监管体系,形成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相衔接的市场化循环经济模式,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