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专版

从创建文明城市到建设城市文明,城市变美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意识增强了

社会合唱,共建共享城市发展文明

三国苑的居民走在改造后的庭院道路上,满脸笑容。

核心提示

从创建文明城市到建设城市文明,变化的不仅是城市的基础设施和环境,还有居民参与志愿服务和社区治理的意识。

在持续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我市通过志愿服务与社区创新治理相融合、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通过城市标准化社区建设、老旧小区“四改一增”等工作的实施,实现城市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发展局面。

□ 记者 郝晋 文/图

志愿服务与社区创新治理相融合

市民通过志愿服务传播文明,参与社区事务

11月27日,市工人文化宫的志愿者来到魏都区西大街道办事处金地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清理庭院杂物,打扫卫生死角;市总工会的志愿者来到文峰街道办事处毓秀社区清扫路面落叶……这些志愿服务活动只是我市众多志愿服务中的一个缩影。

在东城区空港新城社区、恒大绿洲社区,社区居民组成的文艺志愿者为辖区居民表演舞蹈、戏曲,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增进了邻里之间的情谊。恒大绿洲社区艺术团的翟香莲说:“社区给我们提供了场地,我们进行公益演出,不仅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也让社区更加和谐。”

在魏都区北大街道办事处西湖社区,社区离退休党员发挥特长,组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开展关爱空巢老人等志愿服务活动,使老党员成为社区管理的重要参与者。西湖社区党委书记寇苣平说:“党员志愿者发扬志愿者精神,传递社会温暖,为辖区居民做了很多实事、好事。”

在魏都区文峰街道办事处新许社区的南湖游园广场上,该社区经常组织辖区爱心商家提供免费理发、按摩、眼科检查等志愿服务。新许社区党总支书记曹秋芳说,社区通过组织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传递了社会正能量,让更多的社区居民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爱。

在魏都区北大街道办事处八一社区,该社区工作人员霍霞飞介绍,根据辖区医疗机构工作人员较多的特点,八一社区发动热心居民组建“医路陪伴”公益志愿团体,对居民开展形式灵活的义诊活动,服务时间、服务形式等均由居民约定,很受居民欢迎。

魏都区在全区86个社区建立学雷锋志愿服务阵地,初步形成了“15分钟便民志愿服务圈”。志愿者通过各种活动参与到社区创新治理中,不仅提升了市民素质,营造了健康向上的氛围,而且使志愿服务理念深入人心,形成了社区事务居民参与,居民在社区治理中“唱主角”的共建共享局面。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通过活动在孩子心中埋下文明的种子

11月24日下午,市第六中学九(1)班的24名学生在班主任的带领下,走进市规划展览馆,开展“观瞻新发展,绘就新梦想”研学实践活动,激发学生们热爱家乡、奋发有为的情感。

11月27日,市健康路小学、市文化街小学等参加曹魏古城“垃圾分类”宣传展览活动,吸引众多居民观看。

市健康路小学副校长兰宁说,连日来,市健康路小学开展了“垃圾分类”系列活动,举办了以“垃圾分类益处多,环境保护靠你我”为主题的家长会,以“垃圾分类”为主题的手抄报、绘画创作评比活动……这些活动让垃圾分类的意义深入孩子内心,形成家校联合、“小手拉大手”的综合教育效果。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栋梁,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事关民族命运、社会和谐。

近年来,在持续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中,我市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结合《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体系》,营造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今年清明节,市文明办联合市教育局,在全市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以“缅怀先辈、学会感恩”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引导未成年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优良传统,增强爱党、爱国、爱家的思想情感。国庆节期间,各学校组织开展升国旗唱国歌、观看红色影片等活动,引导未成年人参加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增强爱国意识。

目前,我市的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通过文明礼仪教育、传统文化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活动,不仅增强了教师队伍的凝聚力,而且在孩子们心中埋下文明的种子,成为我市文明城市创作工作中的一个亮点。

载体引领,持续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

老旧小区“四改一增”等工作的开展是居民的福祉

全国文明城市是反映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最高综合性荣誉称号,涉及和谐宜居的生活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等,是一座城市各方面发展的综合体现。创建的最终目的是增强人民福祉。

我市注重“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方面的创建,以城市标准化社区建设、老旧小区“四改一增工作”、“百城提质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为载体,协调发展,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持续发展。

11月27日,在市区八一路市土产公司家属院,居民张甫成说:“院内下水道进行彻底清淤,更换盖板,使居民不仅出行方便了,而且不再闻臭气了。”

2018年,我市共改造提升老庭院119个、老街道34条,新建停车场12个,增加停车位1958个。今年,我市计划改造老庭院64个、老街道30条,新建大型停车场3个,目前工作已经接近尾声。在老庭院改造方面,普遍修建了停车棚、充电桩、健身区,设置了停车位,改造提升了污水管网、围墙和大门、安防监控系统、路灯等,改善了庭院居民的居住环境。

在城市标准化社区建设方面,从2017年开始,我市连续3年将社区标准化建设列入十项民生实事,严格按照“一有七中心”建设标准进行建设。今年,我市谋划新建44个规范化社区,大部分已经建成投用。就东城区而言,2016年,东城区城市社区只有3个,今年计划打造20个,目前均已基本完工。东城区社会事业发展局局长屈芳介绍,东城区城市社区将由2016年的3个增加到30个,社区办公用房面积由2016年的不足500平方米增加到目前的2.4万平方米。

另外,我市通过“百城提质工程”“十大提升行动”“身边好人评选”等其他创建载体,对游园、道路等基础设施进行提升,在深化文明城市创建中提升了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新闻连连看

城市标准化社区建设夯实基层阵地

2017年,全市建成规范化城市社区37个;2018年,全市建成规范化城市社区73个;2019年,谋划新建的44个规范化社区,达到城市建成区规范化社区全覆盖,夯实基层阵地。

我市探索出的“一有七中心”建设模式在全省推广。其中,标准化城市社区包括面积不低于80平方米的社区便民服务中心、面积不低于30平方米的社区综治服务中心、面积不低于200平方米的社区文体活动中心、按照老年人日间照料专项建设标准建设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按照医疗卫生专项建设标准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面积不低于40平方米的儿童服务中心、面积不少于50平方米的社区志愿者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