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牛志勇 文/图) 中国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甲骨文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字,和大多数普通市民的生活联系不大。但对于76岁的退休干部姜长河来说,这种文字的独特魅力让他着迷。8年前,他开始学习甲骨文,一个字一个字地记忆、练习。两年前,作为老党员,他在研读红色书籍过程中,用甲骨文摘抄经典语句,如今已积累300多幅作品。
“你看,这些都是我学习甲骨文的工具书。”12月2日,在市区六一路某小区,记者见到姜长河时,他指着屋内书架上的《殷契粹编》《殷墟甲骨文实用字典》《新编甲骨文字典》等工具书说。姜长河从小热爱书法,功底扎实。20世纪80年代,他还专门接受过3年函授教育,学习书法。“2006年7月,殷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个消息对我的触动很大。后来,我开始学习甲骨文。‘弘扬绝学殷墟瑰宝甲骨,彰显华夏文明成果渊源’既是我的座右铭,也是我学习甲骨文的初衷。”姜长河说。
与一般的书法爱好者不同,姜长河将写作与研读红色书籍结合起来,弘扬正能量。“《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上、下卷是我自费购买的。”姜长河说,两年前,他开始研读一些红色书籍,一字一句细细琢磨,将感兴趣的内容摘抄到作业本上。“摘抄一行,空出一行。然后,我对照甲骨文工具书,逐行写上对应的甲骨文。几年来,积累了厚厚一摞。”姜长河说,随后他将摘抄内容誊写在宣纸上,两年下来积累了300多幅作品。
生活中,姜长河是一个热心人。他曾将自己创作的《百岁图》赠给80岁以上的老人,送出去了100多幅。
今年是殷墟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活到老,学到老。”姜长河说,他会努力学习甲骨文,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希望有一天自己书写的作品能结集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