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项工作
坚定不移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提升产业链水平。要把提升产业链水平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围绕推动重点产业转型升级,持续补链、延链、强链,更好地形成产业聚合效应。
培育竞争新优势。要围绕九大重点新兴产业,坚持专班推进的工作机制,动态更新项目库,着力培育智能电力装备、再生金属及制品、高纯硅材料、5G等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尤其是要突出智能制造,打造智能制造标杆。
培育“隐形冠军”。我们建设“智造之都”,迫切需要拥有千千万万个行业小巨人,让“百年老店”成为许昌企业的追求,让“专、精、特、优”成为许昌智造的代名词。
强化创新驱动。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大力发展创新联盟、技术中介等新型创新组织,强化创新型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推动形成企业主导、产学研用一体发展的创新体系。
深化制造业、服务业“两业融合”。加快完善“两业融合”的产业生态系统,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改造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提高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匹配程度。
做到3要
坚定不移推进 郑许一体化发展
对接核心区。要把对接郑州航空港区作为主攻方向,不管是交通网络,还是产业布局,都要聚焦航空港区,积极承接产业辐射和溢出。尤其要把郑许市域铁路建设作为先导工程、龙头工程,抓好11个站点周边及沿线产业布局,依托港区的强大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加快自身发展。
强化支撑点。各地要在郑许一体化发展的大格局上优化产业布局,放弃自己并不占优势的产业,把主要精力放在固底板、拉长板上,着力发挥优势,实现错位发展。
增强吸引力。要立足生态功能区定位,着力推进郑许一体化生态廊道绿化、百万亩平原林海提升等生态项目建设,打造独具魅力的郑州大都市区“南花园”。需要指出的是,郑许一体化不是市域铁路沿线的一体化,而是许昌全域与郑州的一体化。
3个方面
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
提升招商实效。各地要把招商引资作为做大增量的第一抓手,进一步聚焦实体经济、明确主攻方向,大力吸引掌握产业链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的优势企业,着力引进一批战略型、基地型、龙头型的重大项目。尤其是要弄清楚招商的重点是什么,竞争的优势是什么,被招商的对象真正需要什么,用好产业链招商、“基金+标准化厂房”招商等模式,不断提升招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深化对德合作。近年来,我市对德合作呈现良好势头,但放眼全国来看,合作的成效和质量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要深化与德国工商大会、鲁道夫沙尔平公司等平台机构的战略合作,围绕智能电力装备、再生金属、节能环保等重点产业开展深入对接,推动更多重大项目签约落地。要用好中德(许昌)中小企业合作区这个“金字招牌”,加快许昌德国城建设,为更多德国企业、人才入驻营造良好环境、提供专业服务,高水平建设全省对德合作“桥头堡”。
优化营商环境。要牢固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的意识,对标国际标准、市场需求、企业期待,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和“四个一百”专项行动,营造一流的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和市场环境,形成许昌对外开放的强大磁场。
3个愿景
坚定不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要按照县域治理“三起来”、乡镇工作“三结合”和“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加快推进农村全面振兴,努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前,脱贫攻坚已到了最后冲刺的紧要关头,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精准方略,深入开展“回头看”,全面排查解决“三落实”“三精准”“三保障”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进一步补短板、提质量、上水平,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不掉一户、不落一人。在此基础上,要立足当下、着眼长远,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更高质量的全面小康。
做到3点
坚定不移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着力提升城市品质。要深入推进百城建设提质工程,统筹“五城联创”,让城市更加宜居,更具包容和人文情怀。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要注重挖掘文化内涵、融入文化元素,更好地彰显城市特色、塑造城市气质。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需要指出的是,教育环境和医疗环境是衡量城市宜居水平的关键因素。要扎实推进基础教育“新三年攻坚计划”,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惠共享,实现教育发展由一般均衡向优质均衡转变、由“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要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抓好中心城区医疗服务提质增效、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延等重点工程,不断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均衡性。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公共安全是最基本的民生。我们必须强化底线思维,严密排查和防范社会稳定、安全生产等领域存在的风险隐患,坚决守住保安全、护稳定的底线。尤其是要注重社会治理创新,着力健全从源头上解决问题的有效机制,不断夯实安全稳定的基础。
2种方法
坚定不移抓好生态环境保护
做好“加法”,着力增绿扩水。要大力实施“绿满许昌”行动计划,统筹城市空间绿化、廊道绿化、乡村绿化等重点工程,实施园林绿化精细化管理,进一步增加生态容量、提升绿化品质。要持续推进“四水同治”,加快海绵城市建设,抓好颍汝干渠综合整治、再生水循环、河湖水系连通等重点工程,巩固提升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成果。
做好“减法”,着力治污减排。在重拳铁腕抓好污染治理的同时,要更加注重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加快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推进工业企业绿色升级,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尤其是要用好国家“无废城市”建设试点的机遇,更好地把试点工作与发展“固废”产业结合起来。要放眼固体废物处理的庞大市场,持续加大项目跟进力度,争取设备生产基地落户许昌,努力创造建筑垃圾高效利用的“许昌模式”,实现“无废城市”建设与新兴产业发展的双赢。
(摘自市委书记胡五岳在市委七届十次全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