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城事

建安区妇联积极推进“巧媳妇”工程,促进农村贫困妇女就业

“巧媳妇”为贫困妇女织就新生活

奥莱尼亚服装有限公司苗店社区工厂的工人正在工作,其中有5名是贫困妇女。

记者 吕正子 文/图

“巧媳妇”工程是河南省助推巾帼脱贫致富的一项重要工作,旨在通过培育示范基地、开展技能培训,把劳动密集型手工产业项目延伸到乡(镇)、村(社区),使农村妇女在不耽误农业生产和照顾家庭的同时实现增收致富。

我市建安区依托地方特色经济,在村庄设立“巧媳妇”创业就业示范基地,鼓励乡村社区工厂大量招纳女工。贫困妇女不用出远门即可务工,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社火业让贫困户的

生活“旺”起来

12月19日下午,在建安区灵井镇霍庄村许昌鑫正戏剧影视用品有限公司的一间生产车间内,63岁的朱月琴正在用专门的切割机做一只道具靴。该道具靴的鞋底由白色塑料冲压而成,边缘有毛刺。在切割机的切削下,道具靴的鞋底变得光滑而整洁。

“我已经在这里工作好几年了。如果没有这份工作,我们家的日子会很窘迫!”朱月琴说。朱月琴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多年前,她的儿子因车祸死亡,儿媳妇撇下两个孩子改嫁,她的老伴儿又动了两次手术。接二连三发生的祸事,使朱月琴家一贫如洗。许昌鑫正戏剧影视用品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化喜焕得知此事后,主动找到朱月琴,让她到自己的公司上班。工资按件计算,朱月琴每个月一般可获得3000元的工资。

社火道具生产是霍庄村的特色产业。许昌鑫正戏剧影视用品有限公司以此为主营业务,一直在吸纳农村妇女就业,尤其注重吸纳贫困妇女就业。平常,该公司有女工20名,用工高峰期可达到40名,其中有不少是贫困妇女。她们大多住在周边乡村,在此就业,赚钱、顾家“两不误”。

2018年,经建安区妇联推荐,许昌鑫正戏剧影视用品有限公司被许昌市妇联命名为许昌市“巧媳妇”创业就业示范基地,获得奖补资金1万元。通过建安区妇联的扶持,该公司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霍庄村及周边村庄的众多妇女从事社火、戏剧用品、演出道具的生产和销售。

“未来,我们公司会把主营业务转向汉服生产。届时,生产规模扩大,就能吸纳更多的贫困妇女就业了!”化喜焕说。

社区工厂“量力”用人

当日,在位于建安区五女店镇苗店村的奥莱尼亚服装有限公司苗店社区工厂内,贫困妇女陈春霞和郭胜清也在认真地工作。

郭胜清今年35岁,是五女店镇白雉村村民,从小失去了右手。郭胜清有一儿一女在上中学,丈夫患有腿疾,她只能在附近村庄打零工。2017年9月,经该村扶贫干部推荐,郭胜清来到该社区工厂工作。

今年40岁的陈春霞是五女店镇垒草庙村村民。2014年,她患了肾病,长期吃药,每月的医药费1000多元。她的一对儿女还在上学。一家人的生计全靠她的丈夫维持。2018年,她的丈夫出了车祸,虽然被治好了,但一直在家休息。为解决陈春霞家的困难,该村扶贫干部推荐她到该社区工厂务工。

“她们的身体都不好,厂里给她们安排了烫台、烫布料、剪绳头、倒杂等轻体力劳动!”该工厂负责人韩品说,该工厂共有55名工人,其中贫困妇女5名。该工厂实行按件计工资的绩效考核制度,郭胜清和陈春霞每月可获得1500元至2000元的工资。

“像郭胜清、陈春霞这样的贫困妇女,我们公司目前共有20个!”奥莱尼亚服装有限公司总经理安凤丽说,该公司在建安区设有一个总厂和5个分厂,分布在建安区的各个角落,目的就是促进所在村镇的经济发展,方便附近居民和贫困妇女务工。服装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女工的需求量很大。安凤丽表示,未来,该公司会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吸纳更多的贫困妇女,助力脱贫攻坚。

形成特色,做到“一村一品”

“设立‘巧媳妇’创业就业示范基地、吸纳贫困妇女等措施,是建安区妇联积极推动‘巧媳妇’工程、促进贫困妇女就业的结果!”建安区妇联主席王艳燕说,近年来,他们发挥村级妇联组织协调联动的作用,促进基层妇联干部配合有关部门进村入户,摸清建档立卡贫困妇女的情况和需求,结合辖区产业特色,寻找适合贫困妇女就近灵活就业的产业或项目机构,通过与人社部门和技能培训机构联合,将技能培训班开在农村一线,进行订单式、菜单式培训。

同时,建安区妇联与企业协会等相关部门联合,做好产业扶贫、金融扶贫等方面的引导工作,将档发加工、服装服饰加工、大棚蔬菜和食用菌种植等产业作为妇女创业就业的首选项目,并形成地域特色,做到“一村一品”。

目前,建安区共有“巧媳妇”创业就业示范基地20多个,出彩“巧媳妇”20名。其中,4个“巧媳妇”创业就业示范基地分别获得1万元奖补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