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新闻深三度

初探,撩起故城面纱一角

考古面积约24万平方米,发现遗址文化层堆积分三层

汉魏许都故城内城西城墙遗址 资料图片

洛阳铲铲头 资料图片

记者 张莉莉

核心 提示

许国故城、汉魏许都故城,“双城”堆叠的古遗址历经千百年风雨飘摇、沧桑变迁。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如今举目所及的是农田和村庄。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慢慢淡忘了过去。很多年轻人对西周和三国的碎片化记忆是从历史课本或影视作品中获得的。然而,还有一些人选择了回望,试着探寻历史的轨迹,捡拾遗失散落的线索,使那些正在遁去的故事渐渐清晰。

下雨天,盆李村的村民为啥往外跑? 此地曾经是皇宫,汉献帝居住过

1993年3月,天气乍暖还寒,张潘镇盆李村,一望无际的麦田经过冬雪的滋养,在阳光下努力地生长,修长的墨绿色叶子,焕发着生机。

一支考古勘探队的到来,打破了村庄的寂静。村民们好奇又警觉地发现,这群人不是本地口音。

他们先是在村子周边到处转悠,接着用细长的铲子在田里打眼取土。他们有时会拿出图纸小声讨论,有时蹲在一起瞪着铲出来的土块儿琢磨,有时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写写画画。

“哎,你们是哪里人?这是弄啥哩?俺村的土跟别的村有啥不一样?”有村民终于憋不住,凑上前打听。

“我们是许昌市文物钻探队的,你们这个地方皇帝住过,过去是个都城。”一位50多岁、领队模样的男子温和地笑着回答。

“怪不得呢!”这个村民点点头,若有所悟地说,“人家都是下雨天往屋里跑,俺村人下雨天老爱往外跑。你知道因为啥吗?一下雨,地里、沟里经常会冲出来一些陶盆、陶罐,看着都有些年头了,灰不溜秋的,模样也不好看。他们拾回家当喂猪、喂鸡的盆或者放杂物用了。”

“咦,那可是文物,你给村民们说吧,以后再捡到了要交给政府。”该男子认真地说。

许都宫殿建筑构件出土引发文物界关注 开发三国文化被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现年77岁的史广超从许昌市文化局文物科退休已经整整18年。2014年12月,他突发急病住院治疗,经过救治,病情有所好转,但行动、思维比病前迟缓很多,记忆力也大不如前。

12月11日,记者多方打听,辗转找到他的家。

听说记者想要了解1993年汉魏许都故城的那次考古勘探,坐在轮椅上的史广超顿时来了精神。

“那时,我是许昌市文化局文物科科长。1991年,经我手组建成立了许昌市文物钻探队(企业性质),队长叫朱石楼,是洛阳人。他领的一帮技术员也是洛阳人。1993年,张潘故城(汉魏许都故城)考古勘探就是朱石楼带队,可惜他已经去世了……”

史广超1982年从解放军长春通化某部转业分配到许昌市文化部门工作,1986年担任许昌市文化局文物科科长。

据史广超回忆,1984年冬,许昌县张潘镇盆李村一农民在村西100多米的“故城岭”上植树,从距地表约1米左右的土层内挖出了青石浮雕四神柱础,上面刻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图像,属于汉魏时期画像石中的上乘之作。据专家考证,其系许都宫殿建筑构件,汉魏许都故城遗址引起了省文物部门的重视。

1985年4月,河南省文化厅、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文物局等单位联合邀请40多位专家、学者在许昌召开三国文化论证会,对张潘故城进行考察论证,确认了张潘故城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1986年11月,汉魏许都故城被河南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随后,开发三国文化被许昌市委、市政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汉魏许都故城在最上层 首次考古勘探,内城轮廓初显

1992年,史广超和在许昌市政协工作的李彬凯等人一起,对三国文化遗址、遗迹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调查,先后实地走访了张潘故城、春秋楼、灞陵桥、华佗墓等30余处,并向市政府递交了一份文物考察报告,引起了市领导的高度关注。

1993年3月7日至4月7日,许昌市文化局局长李恒山决定,由副局长冯明欣、文物科科长史广超带队,许昌市文物钻探队12名队员和2名高级技术员入驻张潘镇,对盆李、甄庄、古城、门道张等村庄及地面遗存建筑毓秀台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考古钻探。

1993年11月的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档案记载,当年,我市对张潘故城的考古发掘面积约241800平方米,基本探明了内城的位置。

档案文字显示:“张潘故城分内城和外城两部分。内城基本为方形,东西长1220米,南北宽1180米,面积约1.44平方公里。每边各有一座城门,宽约6米,城外有护城河,宽约8米。外城遗址依稀可见,内城轮廓较为分明,高出地面约3米。内城还发现纵横的大道路土。内城西南隅有毓秀台,为汉献帝祭天之坛,又是军事防御之烽火台。”

调查发现,故城遗址文化层堆积厚约6米,分为三层:上层为汉代文化层,出土有大量汉代陶器、铜器和少量石雕器物;中间为西周和战国文化层,发现有这一时期的灰陶、灰坑、灶壁等;下层为二里头文化层。张潘故城遗址先后出土四神柱础、铜司马将印、战国玉璧等大量文物,为双城堆叠提供了实物例证。

经市政府批准,1997年9月,许昌市文化局正式挂牌成立正科级事业单位许昌市文物工作队,编制20人。2015年12月,许昌市文物工作队更名为许昌市文物考古研究管理所,成为我市开发三国文化、保护地下文物的主力军。

新闻连连看

考古勘探“神器”洛阳铲

洛阳铲是洛阳村民李鸭子于20世纪初发明的,并为后人逐渐改进。洛阳铲是中国考古钻探工具的象征。20世纪70年代,中国考古代表团访问阿尔巴尼亚时,赠送给该国一把打造精致的洛阳铲。

洛阳铲的铲头是半圆筒形,类似于瓦筒状,上部装长柄,可打入地下十几米。文物工作者通过对铲头带出的土壤结构、颜色和包含物的辨别,可以判断出土质和地下有无古墓等情况。

洛阳铲在中国著名的安阳殷墟、洛阳偃师商城遗址等古城址的发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学会使用洛阳铲来辨别土质是每一个考古工作者的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