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莉莉
核心提示
埋藏于地下的遗址反映出某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以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状况,是帮助人们认识和恢复历史本来面貌的重要依据。
汉魏许都故城的面纱正被一点儿、一点儿地揭开。汉魏许都故城不断出土的文物,大大提高了考古工作者的积极性。
锲而不舍,追寻历史文脉
勘探面积300万平方米,创历史之最
名扬四海的文学著作《三国演义》,有51回172处涉及许昌。
汉魏时期的辉煌历史早已成为我们这座城市独特的人文资源,现存32处重要的三国文化遗址、遗迹就是真实的注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汉魏许都故城。
了解汉魏许都故城的全貌,不仅是政府的要求,还是群众的期待。
今年11月15日,第三次汉魏许都故城考古调查勘探启动。这次考古勘探由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牵头,市文物考古研究管理所实施,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技术指导。
“我们成立了遗址考古勘探工作组,聘请了省内熟悉遗址考古勘探的技术员,并协调了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专家莅临现场指导,计划用2个月时间,勘探300万平方米,勘探面积创历史之最。”市文物考古研究管理所副所长王建平告诉记者,本次考古勘探的目的是追寻历史文脉,进一步擦亮许昌文化厚重之城的名片,为编制《汉魏许都故城文物保护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传统洛阳铲与高科技RTK“搭帮”
点、线、面结合,采集到更加翔实、精确的考古信息
12月17日,最低气温-2℃。
一场冬雨过后,建安区张潘镇古城村的麦田里,10余名考古工作者人手一把洛阳铲列队打探孔,棉衣被凛冽的西北风吹透,鞋子上沾满泥土。
今年62岁的马万善是勘探技术队领队,从事遗址考古勘探工作已经40多年。他手中的那把洛阳铲有四五米长。他先用力把洛阳铲插入地下,再小心拔出,仔细辨别土质,然后按顺序把土块儿平放在地面上取样留存。
“我们工作一个多月了,已经发现城墙、城壕的走向和宽度,仔细观察土块儿上的炭灰颗粒和烧土颗粒非常重要。”马万善一边忙碌,一边头也不抬地说。
在另一处考古现场,一名考古工作者使用的勘探工具看起来科技感十足,有基站、信号接收器,还连着电缆。勘探技术队负责人崔彦春告诉记者,这种仪器叫RTK,是实时动态差分技术的简称。其采用新式卫星定位测量方法,能够在野外实时进行厘米级定位,测一个控制点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就可以完成,是GPS应用的重大里程碑,能极大地提高作业效率。
崔彦春说,传统洛阳铲与高科技RTK联袂勘探,可以使点、线、面有机结合,采集到更翔实、更精确的考古信息。
探明外城城墙8000多米、内城城门3处、外城城门10处
皇城位于内城东南部的环壕内
王建平介绍,汉魏许都故城分为内城、外城和皇城。外城依稀可见,地势明显偏高,周长约7.5公里,城垣蜿蜒起伏,状如小丘,高3米,宛若游龙;内城在外城东南部,呈正方形,面积约1.44平方公里,高出地面约3米,轮廓较分明;皇城在内城东南部的环壕内。内城西南隅建有毓秀台,高15米,面积约500平方米,相传是汉献帝的祭天之所,也是汉魏许都故城唯一的地面遗存。
据悉,本次考古勘探重点对汉魏许都故城外城进行勘探,目前已探明外城城墙8000多米,基本弄清外城城墙的分布情况,并探明外城城壕近4000米;同时,探明内城城墙和内城城壕,在内城西城壕发现长120米、宽3米的码头一处。
此外,本次考古勘探还发现外城城门10处、马面(城墙每隔一定距离突出的矩形墩台,以利于防守者从侧面攻击来袭敌人)3处、道路2条、内城城门3处,并出土擂石、陶片等文物。
汉魏许都故城覆盖村庄11个,其中外城涉及的村庄有盆李村、营王村、段庄村、刘庄村、门道张村、老关赵村、焦庄村、木香董村、甄庄村、古城村,面积近5平方公里。
考古专家经过分析认为,外城西北角在张公祠所在地、西南角在营王村南部、东南角在盆李村东南部、东北角在老关赵村东北部。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梁法伟在查看了汉魏许都故城考古勘探的进度后,建议探明其宏观格局,找出内城与外城的分界线,从整体上摸清其功能分区。
新闻连连看
我市现存的32处重要三国文化遗址、遗迹
一、魏都区
关帝庙、春秋楼(含文庙)、八柏冢、董妃墓(尚冢村汉墓)、王允墓(堰口汉墓)、运粮河、思故台
二、建安区
汉魏许都故城、华佗墓、伏皇后墓、射鹿台、魏文帝庙、张公祠、汉愍帝陵、夏侯渊墓、郄虑墓、马腾墓、徐(庶)母墓、伏完墓、徐晃墓、毛玠墓、贾诩墓、张潘二妃墓
三、禹州市
关王庙大殿、义勇武安王大殿、司马徽墓
四、长葛市
陈实墓、钟繇和钟会墓、张辽墓(张湾汉墓)
五、鄢陵县
三里侯冢、议事台
六、襄城县
台王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