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关注许昌智造“隐形冠军”

融入“一带一路”,把中国标准推向世界

德通:混凝土搅拌行业隐形冠军

2019年12月24日,德通公司生产车间内秩序井然。 记者 牛书培 摄

2019年12月24日,魏都高新技术产业园内,工人在德通公司操控德通搅拌站IOT远程监控平台。 记者 牛书培 摄

(上接3版)

3

混凝土搅拌行业标准缘何能“许昌造”?

德通公司振动搅拌技术成为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关键支撑技术

2012年,德通公司成功研发出世界首台混凝土振动搅拌机。2014年,德通公司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台水泥稳定土振动搅拌机。2016年,德通公司混凝土振动搅拌机和水泥稳定土振动搅拌机两项科技成果被鉴定为“国际领先”。2018年,德通公司全面使用适合振动搅拌技术的混凝土搅拌整站、绿色搅拌工等成为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关键支撑技术。

“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技术,三流企业做产品。”河南万里路桥集团产业创新研究院副院长、标准研究所所长何光献说,万里公司在做产品的同时成立了标准研究所,参与行业内相关标准的制定。制定过程中,使用的混凝土搅拌相关标准就是德通公司的标准,其在行业内通用。这对德通公司的技术应用和产品推广来说意义非常重大。

何光献举例说,河北省原来没有应用德通公司的标准。当“德通标准”颁行全国后,德通公司的产品和技术很快在河北省普及。像前不久通车的平赞(平山县至赞皇县)高速公路、涞曲(涞源县至曲阳县)高速公路、石家庄绕城高速公路,应用的都是德通公司的产品和技术。

4

德通公司如何助力“无废城市”建设?

开启全产业链生态模式样板项目,在我市固废产业形成示范效应

近年来,德通公司的振动搅拌技术还在固体废物的处理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河南万里交通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产业创新研究院院长、长安大学博士生导师姚运仕教授介绍,德通公司的振动搅拌技术可广泛应用于建筑固废源头减量和再生利用环节,为推进建筑固废处理与应用全产业链生态体系、打造“无废城市”提供解决方案。

目前,德通公司的振动搅拌道路固废再生水泥稳定碎石技术已在S237线许昌东环路至鄢陵界段大修工程应用;振动搅拌沥青路面再生技术已在多条高速公路与国省干线应用,实现了沥青路面铣刨料100%回收与循环利用。

2019年4月29日,许昌入选全国11个“无废城市”建设试点。2019年12月,我市发布《许昌市“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按照计划,德通公司的技术和产品将发挥重要作用。

德通公司将通过开启建筑、道路固废源头减量和再生利用全产业链生态模式样板项目,在我市固废产业形成示范效应,积极探索建立建筑固废再生利用装备、工程应用等方面的技术标准体系。“下一步,我们将研究完善固废再生破碎、搅拌、应用,建立固废产业链生态体系,输出固废处理相关设备、技术专利及产业应用化模式,实现产业环境与产业效益双提升。”张良奇表示。

5

融入“一带一路”,“德通标准”能否走向世界?

将高端振动搅拌装备打造成中国工程机械制造行业面向国际市场的一张名片

为进一步推动振动搅拌装备研发与产业化、振动搅拌技术应用创新,德通公司与行业内多个知名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发起成立了振动搅拌应用技术创新联盟。该联盟将以加快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一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为依托,力争推动中国乃至世界土木工程相关产业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

该联盟的近期目标:在10年内建立国内土木工程领域振动搅拌装备和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将振动搅拌技术写入国家和行业规范,基本实现振动搅拌技术在国内土木工程建设领域的全面普及,并加入国家“一带一路”联盟,通过“一带一路”将中国标准推向世界。

该联盟的远期目标:将高端振动搅拌装备打造成中国工程机械制造行业面向国际市场的一张名片,助力国内大型施工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让振动搅拌技术指标成为国际标准。

面对当前房地产和基建市场的下滑趋势,孟超和他的团队并不为市场前景感到担忧。“在产业大政策和行业发展不利的形势下,近两年,我们的业绩和利润都逆市增长。”

对于未来,孟超充满信心:“我仍然很看好现在的上下游产业链市场,尤其是房地产开发建筑市场,中国的房地产和城镇化建设刚刚迈出步伐。只要技术处于领先地位,不断转型升级,修炼内功,企业就不会被外部环境击败。”

“未来,我们要形成新的增长点,重视智能制造,用高端技术为引领行业向前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把公司打造成混凝土行业的‘华为’。”张良奇说。

新闻连连看

什么是“无废城市”?

“无废城市”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也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

2019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强调,“无废城市”试点要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以大宗工业固体废物、主要农业废弃物、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危险废物为重点,实现源头大幅减量、充分资源化利用和安全处置。

中国5000年前

已有类似混凝土建筑技术

据人民网记者2014年6月14日在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遗址公共考古开放日的现场报道,经过近两年的发掘,考古人员发现5000年前的凌家滩先民在房屋建设中,已懂得使用“挖槽填烧土,木骨撑泥墙”的工艺。这和现代钢筋混凝土工艺非常相似。

凌家滩先民把经过火烧的土作为房基槽与墙体的填充材料,在基槽内将木棍作为墙体的支撑柱,然后填埋经过火烧的土块,并在墙体表面敷上较厚的泥。部分墙体还使用芦苇秆进行加固。

钢筋混凝土技术的发明通常被认为始于19世纪。1868年,一个法国园丁获得了钢筋混凝土花盆和紧随其后应用于公路护栏的钢筋混凝土梁柱的专利。1872年,世界第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在美国纽约落成,标志着混凝土用于人类建筑新纪元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