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都区东大街道办事处平安社区管辖范围为南至东大街,西至北大街,东部和北部以护城河为界。这里老街多、胡同多。走进这里,很多“老许昌”都能说上一段胡同故事。 公式 记者 牛志勇 文/图
疑问
是菅胡同还是姜胡同?
史料记载为菅胡同,如今不少人称之为姜胡同
在市区北大街,随便问一位上了年纪的人,北大街的胡同有几条,都会得到这样一句回答:“这里有‘八大胡同’。”但自南向北每条胡同叫什么名字,绝大部分人不能一一准确回答。
1月2日,魏都区东大街道办事处平安社区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里的胡同自南向北分别是:姜胡同、小王胡同、大王胡同、汪公祠胡同、甄胡同(也有人称南臧胡同)、佟家胡同、北臧胡同、靳家胡同。
这些胡同内,有一些居民属于原住民,更多的居民则是后来在此购地建房或租住的。个别老式建筑隐藏在新建的房屋之内,很难见其原貌。
这些胡同大多狭长,有些只有一米多宽,对面来人就得侧身子让道,只有宽敞的汪公祠胡同可以通过一辆小汽车。位于“八大胡同”中最南端的胡同如今被不少人称之为姜胡同,但不少老居民仍称之为菅胡同。
1933年出版的《许昌县志》里所附的一张《县城街巷图》,上面清晰地显示着北大街的几条老胡同,自南向北分别是:菅胡同、小王胡同、大王胡同、汪胡同、佟胡同、靳胡同。由此可见,当时北大街的胡同只有6条,如今的“八大胡同”有两条是在此后形成的。
“我三四岁的时候就在菅胡同里居住!菅胡同被称作姜胡同,可能是称呼上的口误。”79岁的翟遂昌老人回忆说。
20世纪50年代,菅胡同的样子跟现在差不多,只是房子多为青砖瓦房。“当时北大街相对比较热闹,从大王胡同到‘小十字街’都是卖东西的商贩,瓜子、核桃、花生、枣等干果行很多。我们家在北大街做的是炒花生生意,在菅胡同西头租赁的是徐家的房子。我念了几个月私塾,还记得学过《三字经》《百家姓》等,还有‘天地分上下,日月明古今’‘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之类的。”翟遂昌说,以前,整个北大街就徐、王、翟三家做炒花生生意。当时,新郑、鲁山等地的商贩都扛着袋子来这里的干果行做生意。干果行为其提供住所,按卖东西的多少收取一定的回扣。
趣谈
“菅七看告示——厉害”
菅胡同口曾有石狮子,流传着怪人的故事
“西起安怀街,东至许昌市平定街小学操场,因菅姓最早在此定居,故名。”1990年我市编撰的《许昌市地名志(征求意见稿)》对菅胡同的来历有这样的说明。不过,如今从西向东走到菅胡同尽头,这里是一座公厕,左拐再右转可以到许昌市文化街幼儿园平定分园。
“记得以前菅胡同口有一个一人多高的石狮子,一到腊月二十三祭灶的时候,会有人认其为干爹,拿灶糖抹在石狮子的嘴巴上。一些调皮的小孩子会从石狮子嘴里扣灶糖吃。”翟遂昌回忆说。胡同内的老居民锁秀云等人回忆说,以前,在胡同入口不远处有一座菅家的牌坊。
“以前北大街很窄,相当于现在的1/3宽,而且是土路,一下雨,地上都是泥。”1933年出生的方玉拴老人从1950年就来到北大街居住、生活,靠理发养活了一家人,一直干到80多岁才停下来。“以前,北大街上,干果行、鲜果行、烟行都有,‘小十字街’向南粮行较多。1950年,这条街上有很多推着独轮车做生意的人,街两侧卖杂货的人很多。北大街的商铺都是木板门。每天一大早,商户将一块块木板卸下来开始营业。”方玉拴说。
许昌人李季安(已故)曾经在《许昌古城街巷寺庙漫谈》一文中记载了流传在菅胡同的一则趣事:菅胡同内曾经有一个怪人,名叫菅七,为许昌“四大不习乎”之一,歇后语“菅七看告示——厉害”就是他留下来的笑柄。类似的歇后语还有两条。在长篇小说《李自成》中,有一个李三爷,他识字不多但爱看告示。当别人问他告示内容时,他总是回答:“厉害!厉害!”于是流传下歇后语“李三爷看告示——厉害”。而在天津,则流传有歇后语“马老显看告示——够呛”。
惊奇
平定街传说与李自成有关
李自成起义军与明军在此打过巷战
以前,护城河以东多为田地,护城河旁的民居经历了草房、瓦房到平房的变迁。与北城墙桥相对的北平定街,其中一段因赵姓人家最早居于此而得名赵家拐胡同。北城墙桥曾是一座很窄的石板桥,北关大队的农户常过桥到田里锄草。
以前,作为老城区东北角向外通道的赵家拐胡同,南侧有市第一制药厂。“赵家拐胡同周围居住着原北关七队、八队、九队的不少住户。以前,这里有很多菜农。”住在北平定街的70多岁的居民侯会芹说,赵家拐胡同因为曹魏古城北城门建设,如今北侧房屋已经被拆掉,赵姓人家基本上搬走了。记者来到赵家拐胡同探访时,只见北侧一条宽敞的沥青路已经修好,巍峨的北城门显露雏形。
平定街何以得名?《魏都文史资料》第四辑曾记载着这样的传说:明末,李自成军追杀官军至此,见到一位老翁,问街道是什么名字。老者连连答道“平定”,后来此街就被命名为平定街。据清《许州志》记载,南、北平定街原称东北太平街。明朝末年,李自成起义军攻进许昌,与明军在此展开巷战并取胜。后因此地位于城东北隅,故名东北太平街。民国初年,这条街的名字演变成平定街。抗日战争时期,这里兴办有灞陵中学,将这条街一分为二,即南平定街和北平定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