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与市区北大街相连的“八大胡同”之一的菅胡同向北走,会看到仅相距几十米的小王胡同、大王胡同。以前,这两个胡同中住着清代鸿儒王渠的后裔,流传着“双惠胡同,王在其中”的故事。我市的地名资料对大王胡同的名字来源有这样的解释:因王姓大户中有人中了举人而得名。大王胡同中有一棵约200年的皂荚树,长势奇特,成为一景。
□ 记者 牛志勇 文/图
胡同内的王姓后人认老祖爷为王以旌
明末,许州人王以旌在山东省东阿县任县令,受到百姓称赞
小王胡同很狭窄,只有一米多宽;大王胡同西窄东宽,西段一米多宽,东段约3米宽。两条胡同长度接近,均可一眼望穿。
“这里的王姓人家和城西五郎庙、城北苏桥官王的王姓人家是一支,均来自山西省洪洞县。”1月3日,居住在大王胡同里的“老户”、50多岁的王应发说,“我们这一片王姓人家的老祖爷是明末先贤王以旌,县志上有记载。”据介绍,王以旌曾经在山东做官。记者查阅1933年出版的《许昌县志》得知,王以旌是明末先贤,许州人,号聘庐,天性孝友,博学笃行,曾在山东省东阿县任县令。其当政期间,殚精竭虑,创善政15条、剔旧制17条,百姓无不称赞。
一天,按院姚东巡察到东阿,当面嘉奖他:“二十七州县,唯王东阿循声特著,若众共勉之。”至今,山东省平阴县云翠山南天观内还有一通云翠山天柱观记碑,由于碑文等是王以旌请3位进士出身的高官于慎行、孟一脉、乔学诗合作完成的,也称“三进士碑”。
清代鸿儒王渠后裔住在胡同内
留下“双惠胡同,王在其中”的佳话
清代鸿儒王渠是北大街人,恩贡生,也就是被恩准进入国子监学习的人。其性格耿直,博览经史,门下多知名人士。清道光年间,许州知州萧元吉修郡志时,聘其为编辑。后来,官府了解到王渠品学兼优的事迹,对他渊博的知识、精深的学问极为赏识,遂颁发给他“笃学贞志”匾额一块,宣扬他的德行。
许昌人李太和的一篇文章记述了在大王胡同、小王胡同中发生的故事。清光绪年间,王渠后裔一支住在大王胡同里,一支住在小王胡同里。住在大王胡同里的哥哥大王做生意发了财,生活富裕;住在小王胡同里的弟弟小王继承祖训,苦学苦读,过着清贫的日子。
一日,由于儿子结婚,大王把小王请了过来。筵席上,小王指责大王不顾祖宗遗训弃学经商。大王不仅没有怪小王,还进行了自我检讨,并立刻派人把小王扶到床上歇息。大王的雅量受到了邻里的赞扬。小王吃着粗茶淡饭,立志攻读,后来考取岁科贡生,做了儒学训导。邻里都称赞小王有骨气,小王却因邻里称他小王而闷闷不乐。邻里暗笑他气量小,不能容物。
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知州润芳闻知此事,对大王胡同、小王胡同的居民说:“大王不因财大而使威,小王不因穷困而气馁,大、小王岂不是双惠?”小王看到知州不因自己气量小而贬低自己,遂主动向邻里及大王道歉。知州看到小王知错能改,给邻里树立了和睦的榜样,遂在两块匾额上挥笔写下“双惠胡同,王在其中”8个字。这两块匾额分别悬挂在大王胡同和小王胡同门楼上方。遗憾的是,这两块带有古风轶事的匾额均毁于战火。
大王胡同有棵约200年的皂荚树
见证王氏家族兴衰,以前有人用皂荚洗头发、衣服
大王胡同里有一棵“藏身”民居约200年的皂荚树。记者走近时,一条小狗“汪汪”叫个不停。“不用怕,进来吧!”王应发闻声掀开门帘说。
王氏家族在许昌城内繁衍生息,到王应发爷爷那一代已是民国时期。王应发说,以前,王家十分殷实,不仅在城外有地,还在南平定街有几亩菜园。“可惜爷爷吸食鸦片,导致家道中落,房产被变卖。”
这棵皂荚树高大、粗壮,虬曲盘旋向上生长。有人在这棵皂荚树下摆放了一个神龛,前面放着苹果等贡品。时至寒冬,这棵皂荚树结了不少黑色的皂荚。“以前生活条件不好的时候,我经常用皂荚洗头发、衣服。”70多岁的赵大娘说。
这棵皂荚树旁的过道比较窄,周边几乎盖满房子。然而,这一切没能阻止其顽强地向上生长,享受阳光、雨露。“我听父亲说,这棵皂荚树上住着‘仙家’,不过我没见过。”王应发说,以前,这棵皂荚树上有不少鸟儿筑巢。有一次,这棵皂荚树一个中空的树干被大风刮断,不过没有伤到人。
这棵皂荚树给从小在这里长大的王应发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小时候,他和小伙伴在这里跳皮筋、扔沙包。20世纪70年代,国家提出“备战备荒”的口号,居民纷纷开挖防空洞,其中一个防空洞就位于这棵皂荚树下。
新闻连连看
中国“卧虎藏龙”的胡同
仅700米长的北京史家胡同,与许多历史名人有关。史家胡同59号是名将史可法祠堂旧址;辜鸿铭、陈寅恪、齐白石、徐志摩、胡适、林徽因等曾在史家胡同24号聚会,泰戈尔也曾到此一游;史家胡同51号是章士钊故居。新中国成立后,徐向前、荣毅仁、乔冠华、臧克家、艾青、杨朔、曹禺等都在史家胡同生活或工作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