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孙学涛 通讯员 李旗阳 文/图
“人活一口气,给孩子争口气,给自己争口气,把日子过好。”1月4日,谈到自己的脱贫感受,冶喜梅感慨万分。
丈夫去世,家里致贫
1977年出生的冶喜梅,是襄城县颍桥回族镇人。2008年,她的丈夫因意外事故去世。这对一个农村女人来说,无异于天塌了。从此,她不仅要抚养正在上学的两个孩子,还要挑起两个家庭的重担。突如其来的压力,让她不知所措。她沉浸在失去丈夫的痛苦之中无法自拔,不能面对现实。
颍桥回族镇扶贫干部马广超多方了解情况,经过精准识别,于2016年6月把冶喜梅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同时,马广超了解到,此前的冶喜梅不但具有中国传统妇女朴素和勤劳的美德,而且具有新时期农村妇女的精明能干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她勤劳、节俭、敢干、敢拼,只要认准的事,不管有多难,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当地人提起原来的冶喜梅,无不竖起大拇指。
帮扶人员找她谈心
扶贫先扶志。为帮助冶喜梅走出心理阴影,让她早日脱贫,帮扶人员不断鼓励她,经常找她谈心,让她意识到要想改变自己和家人的生活现状,必须振作起来、自立自强。
慢慢地,冶喜梅的心态发生了改变,她开始积极面对生活。在帮扶人员的帮扶下,冶喜梅实现了转移就业,先后在颍桥回族镇东街米线店、颍桥回族镇中学食堂务工。
同时,帮扶人员还为冶喜梅申请了公益岗位。通过两年的自我发展,冶喜梅的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为5645元。
2018年实现脱贫
2018年,帮扶人员对冶喜梅家进行了“六改一增”,粉刷了门窗和墙壁,改造了室内线路,增添了棉被、米、面、油等生活用品。2018年,她的女儿考上大学,帮扶人员为其申请了困难家庭学生2000元救助金,同时帮其申请了雨露计划每学期1500元的补贴。冶喜梅家在2018年实现了脱贫。
“要是没有政府的帮助,我们的日子都不知道该怎么过了。帮扶人员经常来我家,关心我们的生活状况,耐心倾听我的唠叨,想办法解决我家的问题。如今,我的女儿考上了大学,我也有了工作。我现在感觉日子有了盼头。”
“物质帮扶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培养贫困户积极向上的心态、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使其通过自己的勤劳和汗水实现脱贫。”颍桥回族镇扶贫干部曹伟说。
“等女儿大学毕业了,我会尝试做点儿小生意。”冶喜梅说,她会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让家变得越来越好,靠自己的本事养活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