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关注

2019年,我市完成“四水同治”项目25个,大力推动生态修复和水环境治理

未来,再生水将“给力”河湖水系

今年,我市将上马中心城区再生水输送工程,建成后每天可输送再生水约46万吨

隆冬时节的护城河 记者 吕正子 摄

记者 吕正子 通讯员 李新慧

核心提示

“四水同治”是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进行统筹治理。记者了解到,2019年,我市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深入实施“四水同治”……2020年,我市继续推进“四水同治”,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

那么,2019年,我市的“四水同治”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果?2020年,我市将如何推进“四水同治”?1月10日,记者进行了采访。

完成25个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9.32亿元

2019年,我市共谋划“四水同治”项目七大类47个,总投资115亿元

当日上午,市区西郊237省道跨颍汝总干渠大桥处,干渠内荡漾着一渠碧水,河坡上铺满了米黄色的连锁砖;两岸的道路得到了整饬,绿色的防尘网覆盖着裸露的黄土;一辆洒水车在干渠两岸洒水,抑制扬尘……这里便是颍汝总干渠综合整治工程施工现场。

开凿于20世纪70年代的颍汝总干渠一直为市区输送工农业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是许昌城市的“生命线”。但是,颍汝总干渠通水40多年来,多处河床淤积。为改变这一现状,我市水利部门实施颍汝总干渠综合整治工程。

“该工程是我市2019年为推进‘四水同治’而上马的一个重点项目!”市水利局规划计划科科长梁勇彬说,2019年,我市共谋划“四水同治”项目七大类47个(其中前期项目1个、建设项目46个),总投资115亿元,年度投资28亿元。截至目前,我市46个应开工项目已全部开工。其中,已完工项目25个,在建项目21个,累计完成投资29.32亿元,占年度投资的105%。

各县(市、区)实现“南水”全覆盖

我市坚持开源节流,发挥水资源最大效益

就在颍汝总干渠荡漾一渠清水的同时,东城区中央公园内,众多市民在小溪、湖泊边休息、健身。公园内绿地、水系相得益彰,通幽小径蜿蜒曲折,更有亭台楼阁点缀其间,辅以现代化的建筑,构成了一幅都市生态画卷。

2019年,我市坚持开源节流,发挥水资源最大效益,把集约节约、高效利用水资源贯穿于生活、工业、农业、城市水系建设,深入推进国家节水型城市和节水型社会建设。

在城市水系建设上,我市因地制宜,打造“盆景工程”。中心城区在新开挖的5个300亩左右湖泊基础上,新建中轴水系,蓄水量约20万立方米,每天保持4个流量的补水,实现小河常流、小湖常清。

生活用水方面,我市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节水宣传。全市建成区节水器具普及率达100%;各县(市、区)全部接通南水北调水,完成曹寨水厂及配套管网建设,扩大南水北调供水范围。

工业用水方面,我市严控高耗水产业,2018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降至21.2立方米和17.9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5%。

农业节水方面,我市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我市计划到2020年年底建成10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农田(目前已建成85万亩以上),成为我国平原井灌区连片规模最大、技术集成度最高的节水灌溉示范区。

中心城区浅层地下水水位平均回升3.1米

坚持系统治理,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

在建安区清潩河滹沱闸以北,东岸河堤外侧有数十个规整的方形池塘。它们被混凝土挡墙分隔开,里面种植着水生植物。这里便是三达水务人工湿地。

三达水务人工湿地是我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项目,每天能处理3万吨污水。该湿地每年可为清潩河补充约1000万立方米清洁中水,有效补充清潩河的生态基流。

事实上,仅在清潩河沿岸,我市就新建了7个人工湿地,总面积达650亩。

2019年,我市坚持治水先治污、点面一起治、标本同步抓。

首先,实施水生态保护修复,将生态理念融入河道整治,通过修建生态护坡、铺设透水步砖、建设人工湿地、投放水生生物等生态修复技术,建设透水性自然河道,提高河道自我修复、自我净化的能力。

其次,大力开展水系绿化,建成3300亩中央公园、10万亩生态林海和110公里绿色长廊,有效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治面源污染等。

最后,强力推进自备井关闭。自2015年7月以来,全市累计关闭自备井1180眼,压采地下水3200万立方米,是省定压采任务的2.3倍。尤其是中心城区实现了应关尽关,浅层地下水水位平均回升3.1米。

通过生态修复和水环境治理,中心城区河湖水系呈现“河畅、湖清、水净、岸绿、景美”的水生态画卷,“一泓清水润莲城”成为许昌一张亮丽的名片。

梁勇彬介绍,除以上措施外,2019年,我市还采取增强防洪减灾能力、坚持改革创新、坚持从严管护等方法推进“四水同治”。

2020年,我市“四水同治”这么干

将上马一批重点水源项目

“许昌治水,秉持尊重水系自然条件,正确处理水系保护与综合利用的关系。”梁勇彬说,我市致力于打造林水相依、水文共荣、城水互动、人水和谐的水生态宜居之城。

我市水利部门为“四水同治”定下了2020年的“小目标”:到今年年底,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有效提高,地下水超采得到有效控制,河湖管控能力有效加强,主要河道防洪减灾能力有效提升;中心城区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0%以下,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9%,全面解决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703,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79.3%;中心城区再生水利用率达到30%。

我市水利部门将着重做好巩固提升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成果、有力保障城乡供水安全、持续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严格水资源节约保护、不断提升城市污水处理能力等6项工作。

今年,我市将上马一批重点水源项目,加大引水开源,优化水资源配置。其中,中心城区再生水输送工程是一项重点项目。

该项目主要包括建设输水管道、提升泵站、臭氧处理设备、生态湿地等。该项目需要铺设两条管道(总长37公里)。第一条管道将瑞贝卡污水处理厂(21.5万吨/天)、屯南污水处理厂(3万吨/天)提标后的中水输送至颍汝总干渠。第二条管道输送清潩河下泄出境的部分生态水(21.5万吨/天),在河湖水系循环水量不足时输送至颍汝总干渠。两条管道合计每天输送再生水约46万吨。

中心城区再生水输送工程建设期为2020年3月至2021年5月。该项目完工后,市区工业企业、市政用水,以及河湖水系等将获得新的保障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