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子肉作为豫菜的一道特色美食,红亮、油润、香糯,不仅是春节期间每家每户餐桌上的一道经典菜品,而且是很多人儿时记忆浓墨的一笔。1月13日,记者来到市区帝豪花园付秀峰的家中,探寻条子肉的家常制作方法,在让自己解馋的同时,感受这道菜中倾注的亲情和回忆。
父母省下不吃 这道菜饱含亲情
今年40岁的付秀峰,老家在禹州市花石镇。她虽然早已搬到市区居住,但过去村民常常做的条子肉,依然是她每年春节前都要做的拿手菜。
“小时候,除了吃喜宴外,只有过年的时候能吃到条子肉。”付秀峰说,在她的记忆里,吃喜宴的时候,条子肉总是摆在八仙桌上。为了显示主家的厚道,原本可以坐8个人的八仙桌只能坐7个人。桌上的条子肉只有7片,陪客的人是不能吃的,要留下一片,寓意是以后的日子富裕。
付秀峰说,条子肉总是从碗里倒扣到盘子里,形状是圆的,有扣住好运的美好寓意。所以,过年的时候条子肉是她家必不可少的一道菜。
“虽然是家里人吃,但母亲每次做这道菜的时候,仅是按人数多放一片肉。”付秀峰说,小时候家里困难,很少能吃到肉,一人一片不够她吃。所以,父母总是将自己的肉夹给她。
如今,她每次吃条子肉的时候,都会感觉特别幸福,不仅因为美味,而且因为条子肉背后浓郁的父爱和母爱。
父母日渐年迈,条子肉这道工序复杂、耗时费力的美味由付秀峰继承。“虽然累了点儿,但条子肉是我们家老老少少每年春节都惦记的‘大菜’。因此,我有了做这道菜的动力。”付秀峰说。
制作很劳神 成品很诱人
一过腊八节,付秀峰就开始为做条子肉进行准备。她开玩笑说:“咱们中国人把‘二师兄’搞得明明白白,前腿的肉久煮不老,可以做东坡肘子;后腿的骨头多,可以炖大骨汤;里脊肉多,可以炒肉丝或肉片。五花肉就更讲究了,必须“五花三层”、肥瘦相间,整块肉的厚度和宽度最好跟家里的碗差不多。”
和记者说着话,付秀峰从冰箱里将准备好的五花肉拿到厨房。清洗干净后,付秀峰将五花肉放到有凉水的锅里。她把水烧开,将五花肉煮一下,去除里面的血水。煮的过程中倒入料酒,可以有效去除猪肉的腥味,
煮一二十分钟后,付秀峰用一根筷子扎五花肉。“能扎透说明肉煮熟了。”付秀峰把五花肉捞出来,用凉水冲洗干净。
这样做的目的是五花肉在炸的过程中不易溅油。
付秀峰把煮好的五花肉放到一个干净的盆中,加入适量的老抽,然后把老抽均匀地抹在五花肉的表面,给五花肉上色。
接着,付秀峰往锅中加油,油热的时候把五花肉放入锅中炸,炸好之后捞出来晾凉备用。
“下一步,我要把葱和姜洗干净并切成片,将大蒜洗干净,把梅菜泡发好并切成小段。”付秀峰一边说,一边把五花肉切成肉片,然后把准备好的大料和葱、姜、蒜放入其中,加入适量的胡椒粉、食盐、白糖、鸡精和老抽,最后加入一点儿料酒和甜面酱。搅拌均匀后,她把肉片码整齐放到碗中,然后把切好的梅菜放到上面。她将锅中的水烧开,然后把碗放到蒸笼上,盖上盖子,用大火蒸四五十分钟,肉片就被蒸熟了。
付秀峰取了一个盘子,盖在碗上,双手一翻,码放整齐的条子肉便形状圆润地呈现在眼前。记者顿感饥肠辘辘。
“这是我根据家人的口味改良后的条子肉,和梅菜扣肉差不多。在我们老家,条子肉打底的是焖子。另外,在我们老家,条子肉是不用油炸的。”付秀峰说。
用油炸的目的是除腻。“条子肉虽然好吃,但吃几块就觉得太干了。孩子没问题,大人受不了。”
为了让家人多吃两口,付秀峰费尽了心思。后来,她在网上找到方法,用油炸条子肉就可以去除油腻,吃时不会感到太干。
经历了“严刑拷打”的五花肉在冰水里慢慢苏醒,表皮如沟壑一般,有的地方凸起,有的地方凹陷,变成类似虎斑的形状。
切片、加调料、加梅菜、上锅蒸……这样做成的条子肉,残留的油被梅菜吸收,肥肉里只剩胶质。
夹起一片颜色鲜亮的条子肉,记者看到,虽然猪皮、肥膘、瘦肉层次分明,呈现三种完全不同的质地,但是吃到口中感到同样绵软:瘦肉浓香可口,肥膘入口即化,胶质软糯美味。这时候别说两块了,就算一整盘,记者感觉也可以没负担地吃光。
每年做30多碗 让家人、亲戚品尝
付秀峰掌握的这套条子肉制作方法是祖辈留下来的。小时候,每年春节前几天,母亲就会在厨房里忙碌。条子肉是除夕之夜餐桌上必备的美食。付秀峰每年都要给母亲打下手。
母亲一边做条子肉,一边给她讲姥姥做的条子肉如何美味,讲她小时候的美好时光,还会讲一些条子肉的制作秘诀。就这样,付秀峰学会了如何做条子肉。
做条子肉的过程中,付秀峰一直在感慨。她小时候物资匮乏,能美美地吃几片条子肉就是对过年最大的期盼。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虽然饭桌上的菜品越来越丰盛,但过年时做条子肉依然是付秀峰必做的事情。“在外面买的和家里做的味道不一样。家人劝我省点儿事,但是我依然会坚持每年都做。过年时餐桌上没有条子肉,我感觉不像过年!”付秀峰说。
付秀峰每年春节前要做30多碗条子肉,除了让家人吃外,还送给亲戚。对她而言,条子肉不仅是饭桌上的美食,而且是岁月沉淀下的情怀和记忆,代表了她和家人对新年的期盼、对家的深深眷恋。
新闻连连看
禹州十三碗之条子肉
禹州十三碗是色、香、味俱佳的传统名菜,属于豫菜,是禹州地道的农家菜肴。其主料为猪肉、豆腐,辅料为焖子、粉条。禹州十三碗已有数百年历史,经几代乡厨不断改进,终于成为颇具特色的地方名菜。
禹州十三碗具有深厚的乡土文化底蕴,折射出乡村亲朋邻里间质朴的情感和独特的礼仪。禹州十三碗的上菜顺序有着“严格”的规矩:头碗鸡、二碗鱼、三碗大肉皮、四碗蒜菜、五碗甜米、六碗小酥肉、七碗金边豆腐、八碗春卷、九碗豆腐条、十碗条子肉、十一碗山楂汤、十二碗丸子汤、十三碗鸡蛋汤。
禹州十三碗中条子肉的做法:把五花肉煮到半熟,然后切成片,放到笼里蒸。其寓意为生活有条有理,做人温良恭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