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肖涛) 学生盼望的寒假终于来了!寒假是“休息区”,也是“加油站”。如何才能让孩子在假期“大长功力”?1月15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制定计划,进行亲子阅读
预习完下学期语文、数学课程,《唐诗300首》一天背一首,每天进行半个小时的课外阅读……
一放寒假,市学府街小学二(2)班学生邵晨壹就和父亲邵凯凯一起,制定了一份详细的寒假计划,其中他每天要完成的任务有十几项。
这份寒假计划也是对家长的约束。“我和妻子每天晚上要抽出半个小时时间,放下手机,和儿子一起阅读各类书籍。”邵凯凯表示,他们相互督促、共同进步,儿子兴致很高。
报班不得“毁”兴趣
这个寒假,市民王豪给10岁的儿子报了英语、奥数、跆拳道、书法、象棋等兴趣班。“我们也希望孩子多出去参加社会实践,但要上班,不敢让孩子独自出去。出于安全考虑,报托管班、兴趣班是最好的选择。”王豪感慨道。
市许州路小学教师张琼认为,现在,很多家长会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但大部分孩子没坚持下去,归根结底是没兴趣。家长将自己的兴趣强加在孩子身上,孩子被迫学习不仅学不好,而且会产生厌烦心理。
提前适应高考变革
我市是国家级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市。
“本学期,市直小学将信息技术和英语两科纳入期末教学质量评估范围;中学阶段,除了信息技术学科被纳入期末教学质量评估范围之外,九年级还将音乐和美术两科纳入期末教学质量评估范围。此外,我市已经启动综合素质评价。”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负责人吴良介绍。
吴良表示,启动综合素质评价是为了适应高考变革。各学科考试题目均从生活场景出发,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在寒假期间,应多参加社会实践,培养自己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复习和预习功课的同时,树立“大学习观”,不能仅限于学习课程。此外,吴良建议,学生一定要利用寒假练字,因为计算机阅卷对书写的要求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