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牵动着许多人的心。目前,防控形势持续好转。面对这场疫情,我市各部门积极行动,医疗人员、社区工作人员等放弃休假,奋战在一线。众多爱心企业和个人捐款捐物,为战“疫”奉献力量。这次疫情让不少人想起17年前那场同样牵动人心的“非典”疫情。那时,白衣战士如何抗击疫情?“非典”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本期《许昌往事》,我们一起回顾17年前那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17年前,中国打响全民抗击“非典”战役
2003年对许多人来说是难以忘怀的一年。那一年春天,“非典”疫情出现,打破了人们平静的生活。
“非典”的出现让一些商品脱销,食盐、食醋、板蓝根等均被人们抢购一空。
“2003年,我正在读高三。‘非典’疫情发生后,我们学校便封校了。”36岁的市民李美锦说。
对于市民梁倩来说,“非典”留给她最深刻的印象是醋。“我至今仍清楚地记得,整个校园弥漫着刺鼻的醋味和怪怪的药味。”
2月27日,曾任市非典型肺炎救治专家组副组长的市中心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段天林说:“当时,人们之所以感到‘非典’可怕,是因为其具有传染性,一旦发病便可能危及生命。当时,人们对‘非典’的认识非常有限,缺少有效的防治经验。可以说,我们与‘非典’打的是遭遇战。”
“预防、治疗和控制非典型肺炎,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直接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直接关系国家利益和我国国际形象。全国上下必须进一步动员起来,坚决打好同非典型肺炎疫情作斗争这场硬仗。”2003年4月13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全国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掷地有声。一场全民抗击“非典”的战役在中国打响。
许昌确诊病例出现,各级医疗专家全力救治
2003年4月21日,襄城县出现4例“非典”确诊病例。当时,我市已指定市中心医院、市人民医院等7家医院为防治“非典”定点医院,承担我市诊断、治疗“非典”病人的任务。
“首个被确诊者是从北京回到襄城县的一名女士,随后的确诊者都是和她有接触的人。”时任襄城县人民医院医务科科长、防治“非典”专家组成员张秋囤对当年的情形记忆犹新。襄城县“非典”确诊病例出现后,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襄城县人民医院迅速设立“非典”病区,共86名医护人员进入隔离区工作。
“‘敬业奉献,沉着应对,科学防治,战胜‘非典’’,位于襄城县环城路的县人民医院分院大门上方悬挂着这样一个条幅……这个昔日人来人往、门庭若市的院落,如今除了行色匆匆的医务人员偶尔出入外,一片静寂。”2003年4月29日的《许昌晨报》对当时襄城县人民医院隔离区有这样的描写。
张秋囤坦言,当时,包括医务人员在内的许多人对“非典”的认识都非常有限,心理压力较大。在主动要求参加专家组的前一晚,他也进行过心理斗争,但最终选择了和同在一家医院做护士的妻子一起走进隔离区。
然而,令他始料未及的是,在隔离区工作期间,他的岳父因突发心肌梗死而离世。这给他留下了深深的愧疚和遗憾。“我从未后悔参加抢救‘非典’病人。作为医生,我们就应该勇往直前,有视死如归的精神。”2月26日,张秋囤说,“相比医生而言,护理人员更加辛苦。”
今年40岁的许红便是当年护理“非典”病人的成员之一。“当时,天气已经转热,我们穿着厚厚的棉质防护服,戴着三层棉口罩和三双手套,四个小时不能喝水、上厕所,确实非常难受。”2月26日,刚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隔离区轮换出来的许红说,2003年,23岁的她在父亲的鼓励下,作为第三批医护人员进入“非典”病区。“我们除按照医嘱为患者抽血、输液、注射和吸氧外,还要做好为病房消毒和为病人发放药物、送饭菜等工作,尽可能为他们提供全面的治疗和陪护。”
疾控人员连续工作三天三夜
当时,与市“非典”救治专家同时出现在襄城县人民医院“非典”隔离区的还有疾控专家。
“那时,我担任市非典型肺炎调查组副组长。”2月25日,市疾控中心党委书记俎炳灿说,2003年4月,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市卫生防疫站(市疾控中心前身)按照上级部署,迅速成立调查处置组、检验组、信息组等专业组,所有专业技术人员冒着生命危险深入疫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等工作。
时任市卫生防疫站计划免疫科科长的他被抽调到市非典型肺炎调查组。“那天,我正在郑州开会,接到通知后立即赶了回来。”俎炳灿说,“一到许昌,我就被派往市中心医院调查一例广东返许的‘非典’可疑病例。进入病区时,防护装备是一次性外科手术隔离衣、棉口罩和胶鞋。由于内心紧张和天气较热,从隔离病房出来后,我的防护衣里布满了汗珠。还好,该病例被排除。”
当时,俎炳灿及其同事的任务是对“非典”可疑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弄清楚其发病之前的暴露史和危险因素,特别是发病后活动的场所和接触的人群,摸清病人可能污染的场所和密切接触者,为控制疫情提供精准依据。在2003年4月至6月全市防治“非典”疫情的攻坚期,哪里有可疑病人,俎炳灿和调查组成员就赶到哪里,有时病例还在救护车上就开始进行调查。由于要与发热病人保持一定距离,有些调查组成员的嗓子都喊哑了。
“流行病学调查组和临床治疗组组成专家组。每接到一例可疑病例报告,无论白天或深夜,专家组都会立刻赶到现场。诊断结束后,流行病学调查组要留下撰写调查报告,并及时上报,常常忙到深夜。”俎炳灿边说边拿出当年做的《非典型肺炎疫情专报》,内容包括病人基本情况、诊疗情况、流行病学调查、诊断结论和处置措施等内容。
“当时,我负责将各县(市、区)每天的疫情信息、排查信息等进行及时整理、上报。那时,没有网络直报系统,主要通过传真机上报和手动汇总数据,忙通宵是常有的事。”市疾控中心健康教育科科长唐丽红说,有一次,她连续工作了三天三夜,眼睛熬得红肿。“我还记得,同事开玩笑说我的单眼皮都变成双眼皮了。”
经过两个多月的连续奋战,我市卫生部门及时有效地控制了疫情。
新闻连连看
“非典”主要临床表现和传播方式是什么?
“非典”的主要传播方式为近距离飞沫传播和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传播,在密闭的空间、人流密度较大的情况下,可引发聚集性病毒传播。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起病急,持续高热、咳嗽,伴有全身和呼吸系统症状。从2002年11月开始,我国广东等地陆续出现该病例,逐渐波及其他省份。其后,全球共有32个国家和地区发现了“非典”病例。次年后,几乎没有疫情发生。2005年后,未再有病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