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天乐舞在我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中原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葛天乐舞之后,各类民俗表演形式开始萌芽、发展、流变,形成各自的特色。那么,目前,我市都有哪些代表性社火项目?3月31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公式 记者 孙学涛 通讯员 韩旭东
神垕古镇社火 (产生时间:春秋时期)
神垕古镇社火项目主要有铜器舞、花神棚、舞狮、舞龙、竹马汉船、高空压杆、武士喷火、武术等。
铜器社的铜器由铙、镲、兴锣、边鼓、大排鼓、小铙、小镲、龙牙火边旗等组成。铜器社出社的阵势,按古战场布阵的方法,以八卦方位列阵。四面设大排鼓,寓意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整个阵势以大排鼓为中心,擂鼓振奋人心。
南席老虎舞 (产生时间:唐代)
据《洧川沧桑》记载:南席镇胡街老虎舞,始创于唐代,兴盛于明、清,至今已有1300年历史。
每年组织排练的老虎舞代表性传承人宋长山说,老虎舞又称跳虎舞,俗称“玩老虎”,是长葛地区流传的十分罕见的一种民间集体舞蹈,在河南省堪称一绝。
老虎舞历史久远。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舞狮,舞虎的习俗渐渐没落。
顺店打铁花 (产生时间:北宋)
顺店打铁花,亦称“铁水打花”“甩花”,是社火项目之一。
顺店冶铁铸造行业已有1000多年历史。顺店打铁花,源于工匠祭祀活动。每年年初开业前,为首的工匠选定吉日,到老君庙、火神庙献上祭祀品。之后,所有人抬着本店供奉的老君神像列队而行,一路吹吹打打、鸣放鞭炮。沿途各店都会设香案、供品迎送,祈求火神爷保佑全年平安、生意兴隆。
河街大铜器 (产生时间:明代中后期)
据说,建安区河街乡双龙村大铜器是当时皇帝的老师刘让所创。
刘让系河街乡双龙村人。明永乐年间,刘让年衰,告老还乡后,看到村中滥赌成风,经反复考虑,并与族人商议,决定成立铜器社,利用本土文化资源、民间文化形式,扫除恶风陋习,营造新的村风、民风,得到乡邻的赞成和拥护。
大铜器以铜制打击乐器为主,主要有铙6对、大镲6对、锣6对、大鼓2面、边鼓1个、钩子(小云锣)4个、老巴(俗称呜嘀嘀、大号)6根、大旗数面。一对狮子12人分成3组,交替上场表演。
仙鹤送印 (产生时间:明末清初)
襄城县石湾村社火项目仙鹤送印是传统民间舞蹈,源于明末清初。
石湾村紧靠北汝河。因河道在此转向,北汝河常年冲淤,形成大片沙滩湿地。历史上在候鸟迁徙之季,湿地上曾出现仙鹤群栖、万鸟齐鸣的壮观景象。当地人认为这是吉祥的征兆,是“天神显灵”降福人间。为了把这种吉祥的征兆流传后世,村民与本村一位私塾先生一起商讨、设计,在原有民间高跷社的基础上,根据《西游记》和《唐王送印》民间故事,编排出社火项目仙鹤送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