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新闻深三度

历史渊源、舞步、服饰、内涵、规模非常有代表性

艾庄铜器舞,“娱神”到“娱人”

艾庄铜器舞表演 记者 孙学涛 摄

在我市众多的社火类表演项目中,有一个传统舞蹈,其历史渊源、规模、舞步、乐器、服饰、内涵十分有代表性,那就是艾庄铜器舞。

经过发展,作为一项大型民间传统舞蹈,艾庄铜器舞已从“娱神”转变为“娱人”的民间文化艺术。让我们一起走近艾庄铜器舞,体味它的特色和内涵。公式 记者 孙学涛 通讯员 张丽华

【起源、内容】

成熟于清乾隆年间 舞蹈动作主要突出活泼、欢快气氛

3月30日,许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组委会委员王文亭介绍,艾庄铜器舞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是由古老的祈雨仪式演变而来。每逢久旱无雨,艾庄回族乡鲁湾村民众便齐聚当地天宝宫祖师殿(为元代著名道教派别真大道教第九祖、第十祖祖庭),或在本村阎爷庙、古佛庙前举行仪式并打击铜器,配以舞蹈,祈求上天降雨。这是铜器舞的雏形,该说法在当地得到广为流传和认同。另一种说法与防盗匪有关。由于当地生活普遍较为富裕,又处于三县交界处,外地盗匪频出,当地民众为自保,多购置铜制器皿,天黑后集体敲击,以壮声势,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种民间舞蹈。

艾庄铜器舞作为一种成熟的舞蹈出现,是在清乾隆年间。

当时,鲁湾村村民鲁元经常组织祈雨活动。他不但能够熟练使用各种铜器,而且不断规范舞蹈动作、铜器和舞蹈的结合方式,逐渐把套路固定下来,并传授给村民鲁铁运和鲁建业。二人均读过私塾,经过不断总结,将其完善为《铜器帽》《护心镜》《黑虎下山》等曲牌。

随着时代发展,艾庄铜器舞逐渐演变成了当地庙会和节庆期间举行的文化娱乐活动,从“娱神”转向“娱人”,深受群众喜爱,影响力逐步扩大。

2017年,南海舰队“许昌舰”的10多名官兵慕名前来学习艾庄铜器舞。它现在已成为该舰官兵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开展对外交流的重要手段,成为军民联系、军地合作的纽带。

艾庄铜器舞表演场面宏大,最多有上百人参加。表演时面鼓置前,持铙、钹、挑子锣者呈扇面状合围面鼓。

主要舞蹈动作有展臂、跨步、垫步、跑跳步、八字步、弓登步、十字步、剪子步、旋转等。舞蹈动作主要是突出活泼、欢快的气氛。

表演单组阵型为八卦状,多组表演以五组为一个单元,寓意“金、木、水、火、土”五行。

其演奏曲牌固定,《铜器帽》负责开场,之后是《护心镜》,最后是《黑虎下山》,不同的曲牌还对应不同的表演套路。整个演出由肘子鼓手以手势和特定鼓点进行指挥。

队前还设各色三角牙旗20面、社旗1面。起舞时,吹响牛角号,火铳轰鸣,鞭炮不断,激情奔放,热烈欢快。

铜器舞在表演时,鞭子鼓手立于中央,一手执鼓把将鼓举于头顶,一手拿鼓槌用力击鼓。他是全队的指挥和灵魂,所有舞蹈动作均由鞭子鼓手统一指挥。

舞者随着指挥者(鞭子鼓手)的动作、手势,按照铜器舞独有的舞蹈套路和技巧,做出穿插、跳跃、旋转等舞蹈阵型变换。

最外围是大鼓(又称“大擂子”)、大铙、大镲、大锣等。其舞蹈风格以原始、阳刚、质朴为主,活泼多变。

【特色】

器乐和舞蹈巧妙结合 演出有声有色、可听可看

乐器有弓子锣、肘子鼓、面鼓、挑子锣、铙、钹、小铙、小钹、小镲、牛角号、油梆、铳等。饰物有彩绸、镜子、项圈、拂尘、三角牙旗、社旗等。其中,弓子锣、肘子鼓为自行装配,弓子锣用长约200cm、宽约5cm的软竹篾制成弓形,一端绑在演奏者的背后腰间,一端用彩绸装饰,上挂小锣,左手扶之,右手敲击。肘子鼓用长约70cm、直径约3cm的木棍上端安装小鼓,绑彩绸以装饰,打法与弓子锣相似。

核心要素在于器乐表演和舞蹈表演的巧妙结合:《铜器帽》中速演奏,负责营造表演氛围;《护心镜》节奏加快,配以“嫦娥奔月”“天女散花”等套路;《黑虎下山》进入高潮,配以“喜鹊闹春”“鲤鱼翻身”“将军点兵”等套路。

表演服饰以红色、黄色、绿色为主,紫色、黑色点缀,突出和谐、喜庆、丰收的气氛。夏季表演时,也可以通过化妆等夸张手法,在适当时机还以纹身来表现历史沧桑感,渲染舞蹈气氛,增强表演效果。

艾庄铜器舞具有3个特征。

1.起源性特征。从祈雨演化为舞蹈,符合祭祀为传统舞蹈源头之一的说法。独特的弓子锣表演,表演者开始动作规范,随着节奏的逐渐加快,舞步自由奔放,神情激越而忘我,直至进入一种近似癫狂的状态,或为祭祀遗痕。

2.民俗性特征。除了自娱自乐外,当地婚嫁庆典、节日节庆常常请铜器舞表演者助兴,在庙会等场合演出,场前场后还要举行简单的仪式。该舞易学易记,舞步自由随性,氛围和谐喜庆,民众参与度高。

3.综合性特征。铜器与舞蹈紧密结合,演出有声有色、可听可看。表演一般不少于50人,多则数百人,场面宏大,几乎囊括当地所有民间打击乐器,但多而不乱,曲调一致,整体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