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城事

扶贫车间建起来 挣钱顾家两不误

襄城县姜庄乡许邓村着力打造“带不走的工作队”

本报讯 (记者 代玺 通讯员 付晓娜) 4月3日上午,在襄城县姜庄乡许邓村的扶贫车间里,一排排制鞋针车发出整齐有序的声音。“以前,没活儿干挣不到钱,只能撇下孩子外出打工;现在,在家门口就有活儿干,还不耽误照顾孩子、老人!”每月收入在2000元至4000元的技术工人韩晓娜打心眼儿里感激这个让她实现脱贫的扶贫车间。

“我是军人出身。许昌拥军有句话叫响全国,那就是‘把驻地当家乡’。我到许邓村当驻村第一书记,就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把驻村当成回家’,以实际行动为许邓村村民服务。”3年的驻村工作和生活,许昌市市直工委派驻许邓村第一书记冯克厂,早已把自己当成了许邓村的一分子。

走进许邓村,村舍错落有致,水泥路通到了各家各户门口,每条路上都安装有路灯,花花草草随处可见,处处彰显着农村城市化的新面貌。

“冯书记干工作很有部队作风,不达目的誓不罢休。针对村民反映强烈的公共设施短板,冯书记发挥派驻单位优势,动员社会扶贫力量,多方筹措资金,为村里解决了大问题。”许邓村党支部书记韩晓生说起自己的“搭档”,脸上挂满了笑容。

冯克厂以身作则,带动村里的党员干部纷纷发挥模范带头作用。86岁的邓海德是有着50年党龄的老党员,曾经当过村主任。如今,他当起了村里的光伏发电站义务管理员。由于工作用心,维护到位,许邓村的光伏发电量连续3年在襄城县排名第一。

脱贫攻坚,离不开产业项目支撑。冯克厂深深地知道,发展经济是村民的迫切愿望,也是该村脱贫攻坚工作的必要条件。2018年,通过努力,冯克厂为许邓村免费协调了15台制鞋针车,在一个简陋的民房里建起了小小加工厂。2019年,冯克厂利用国家支持第一书记的20万元扶贫资金,盖了厂房,建起制鞋扶贫车间。

“扶贫车间建立至今,主要从事来料加工。目前,加工好的半成品鞋面有4万多双,盈利11.3万元,村集体增收一万多元。”冯克厂告诉记者,扶贫车间安置了多名贫困户就业,村集体经济增加了收入。

村里的集体经济发展起来,村民享受到了福利,年轻人也有了创业致富的梦。为此,冯克厂决定个人致富和村集体经济发展一起抓,通过致富带头人做强做大带贫模式。村民许晓博在冯克厂的鼓励下,建起了一个可以养殖一万多只兔子的现代化养殖场。

冯克厂告诉记者,他准备和许晓博一起尝试带贫模式,使用村集体资金购买兔种,由许晓博代养,有收益后给贫困户分红,同时发展贫困户在养殖场打工,增加收入。为了扶持贫困户自身造血,他鼓励贫困户发展养殖,利用到户增收政策,实现稳定脱贫。

“下一步的重点是在致富带头人带贫模式上搞一些探索。在扶贫车间方面,我们准备增加几台新机器,扩大规模,力争为集体经济注入新的活力,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冯克厂说,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他希望自己在驻村期间为许邓村多做点儿事,多尽点儿力,为村里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