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文化圈·分类

邱家毛笔传统手工制作技艺——

上百道工序,只为让您挥洒自如

邱家毛笔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传承人邱丙来 记者 孙学涛 摄

扫码看视频

□ 记者 孙学涛 通讯员 李启东 张丽华

毛笔是一种源于中国的传统书写工具,并逐渐成为传统绘画工具。我市建安区邱家毛笔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已传承上百年。2019年,这一非遗项目入选许昌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4月3日,记者进行了采访。

曾是长江以北最大的毛笔制作地

“这是做‘湿活儿’的地方,这是做‘干活儿’的地方。”4月3日,在位于市区南关大街的邱家毛笔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传习所,邱家毛笔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传承人邱丙来介绍完制作毛笔的两项流程,拿起一支尚未完工的毛笔,用刀修起笔尖,“毛笔的笔尖最为关键”。

邱丙来的老家在东城区邱庄村。据《许昌县地名志》载:“该村村民从事运输、养蜂、毛笔制作等副业。”

邱丙来说,邱家毛笔制作源于明代。邱家先祖从京城将毛笔制作技艺带回邱庄村,在邱庄村开设毛笔作坊自产自销,之后将毛笔制作技艺传给邱氏后人和邱庄村村民。第七代传承人邱新发之子邱付根子承父业,于20世纪70年代前在邱庄三组毛笔社制作毛笔。当时,邱庄村从事毛笔制作的有200余人,是长江以北最大的毛笔制作地。

邱家毛笔制作技艺第九代传人邱丙来从小随父学习毛笔制作技艺,并在改革开放后成立了邱庄毛笔社,从事毛笔制作,人员一度有百余人,产品远销山东、陕西、山西、河北等地。

一根小毛笔,竟有100多道工序

“邱家毛笔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分两个流程,一个流程是制作毛笔头,因离不开水,俗称‘湿活儿’或‘水活儿’;另一个流程是制作毛笔杆,因不沾水,俗称‘干活儿’。”邱丙来说,“湿活儿”又称“盆上”,共有选料、浸泡、扎把儿、除毛根、梳理、修剪、分取、混毛、清洗、控水、捆扎、晾干、分笔头13道工序;“干活儿”共有采购原材料、切笔杆、浸泡、修整、掏孔、栽笔头、修整笔头、笔头成形、包装、贮存10道工序。制作一支完整的毛笔总共有100多道工序。

邱家毛笔取材天然,为全手工制作,具有尖、齐、圆、键等特点;笔长杆硬,刚柔相济,含墨饱满而不滴,行笔流畅而不滞,笔头弹性良好。

“工序上百道,就是为了使用时得心应手,挥洒自如。”邱丙来说。

打算重建毛笔厂,无偿传授技艺

毛笔作为书写工具,以实用为目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满足了人们的书写需求,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钢笔、铅笔、圆珠笔等简便的书写工具取代了毛笔的书写地位,尤其是电脑、智能手机等高科技产品普及后,很多人依赖上了‘键盘写字’,毛笔只有书画家和书画爱好者使用。毛笔的功能价值逐步弱化,社会对毛笔的需求量锐减,毛笔制作技艺随之衰微。”许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陈若军说,很多毛笔厂采用生产线生产毛笔,成本较低,对手工制作毛笔的企业冲击很大。随着掌握这项技艺的工匠渐渐衰老、去世,邱家毛笔传统手工制作技艺需要大力弘扬。

“我打算在老家重建毛笔厂,重新召集附近村庄的笔工,把祖传技艺无偿传授给青少年,让邱家毛笔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发扬光大。”邱丙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