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新闻深三度

许昌援鄂医疗队解除集中隔休

紧相拥 为了48天的牵挂

4月3日,在援鄂医疗队41名医护人员结束隔离休养欢送仪式现场,一位医护人员走出酒店后拥抱家人。 记者 牛书培 摄

编者按

若你问,为何我们眼中常含泪水?只因,我们对这片大地爱得太深。

若你问,为何我们彻夜无休、汗水湿透而无悔?只因,我们从未忘记初心和使命。

是啊,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此刻,莲城繁花满枝、春风醉人,我们不会忘记为大家拼过命的许昌儿女。

如今,许昌援鄂医疗队解除14天集中隔休,41名队员正式归家,我们的生产生活逐渐恢复正常。本报特推出策划《许昌战“疫”》,全景式再现战“疫”中的许昌力量。

经过14天集中隔休,许昌援鄂医疗队41名队员的核酸检测结果呈阴性后,解除隔休。

“我们胜利了!”4月3日,喜悦写在了每一个人的脸上。48天的牵肠挂肚、48天的悠长思念,化为41个深情的拥抱。鲜花、掌声、拥抱、热泪……一场简单而感人的仪式后,41个家庭再度团聚。阳光下,到处可见紧紧拥抱在一起的身影,让这个早晨温馨而难忘。

记者 张铮

【团聚】 妈妈做的捞面条,她等了很久

孟媛媛是一个禹州姑娘,这条原本很平常的回家路,让她充满了感动。“亲人们专门制作了一个标志牌,来到举行迎接仪式的广场接我。”孟媛媛说,看到家人的那一刻,她的眼泪不能控制。

“社区工作人员、邻居们迎接我,让我备受感动和温暖。”孟媛媛说,她家所在的社区专门组织人拉着横幅,用鲜花和掌声迎接她回家。不少邻居来到她家门口,迎接她回家。

团圆了,团圆饭当然少不了。“中午,妈妈给我做了捞面条。全家人都回来了,可热闹了!”孟媛媛是一个性情豁达的姑娘。记者问她回家后的团圆饭是什么,她哽咽着说,这顿捞面条,她等了很久。

不在许昌的日子,孟媛媛经常想起“妈妈的味道”。“几十天了,让我想念的还是妈妈做的捞面条。”孟媛媛说,尽管只是去了一趟武汉,尽管后来有了许昌大厨做的美味饭菜,但从小就吃的捞面条,还是妈妈做的最好吃。

孟媛媛深深地感叹:“回家的感觉真好,小家的安稳离不开大家的努力。”

4月,春来到,天使安好,生活继续。

【感动】 弟弟拿着画来接姐姐

4月3日清晨,难以按捺雀跃的心情,队员们一大早就起床洗漱,收拾行李,以饱满的精神状态与亲人重逢。队员们走出宾馆那长长的甬道,看到的是熟悉和亲切的身影。

市人民医院的邵玉彬被前来迎接的同事们包围,大家相拥而哭。此刻,一位中年妇女带着两个孩子,步履匆匆地往前跑。两个孩子手里拿着两幅画。“快看,姐姐在那里!”中年妇女抱起6岁的男孩儿往前跑,生怕一转眼就找不到人。

“快把画送给姐姐!”走到邵玉彬面前,中年妇女说。两个小男孩儿一人拿着一幅稚嫩的画,将画递到邵玉彬手中。

“妈,你们怎么来了?我一会儿还要回医院,结束了就回家。”邵玉彬看到“从天而降”的亲人,眼里噙着泪,哽咽着说。

邵妈妈也哽咽着说:“想你,全家来接你!”说着,母女两人抱头痛哭。这一刻,她们都等待了太久。48天的分离,或许对于她们来说如同隔了一个世纪。

“回来就好!平安就好!”邵妈妈一边抹着泪,一边对周围的人说,她盼这一天太久了,一刻也等不下去。弟弟专门画了两幅画,迎接姐姐回家。

【难忘】 我的24岁生日有意义!

4月3日,对于长葛姑娘古林林来说是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她与亲人团聚;这一天,是她的24岁生日。

在送别的人群中,古林林和几个长葛姑娘站在路边,等着往车上放行李。她是一个文静、漂亮的姑娘。直到队员杨静告诉大家,大家才知道回家的日子正好是她的24岁生日。对于大家的祝福,古林林充满了感激。

“我很感谢队员们给我送来了生日的祝福,这是我最有意义的一个生日。”古林林说,医院的同事给她过了一个特殊的生日。

驰援武汉,古林林一点儿都没犹豫。“我没结婚,随时听从组织召唤。”疫情发生后,她两次写“请战书”,要求“到一线去”。

给家人打电话时,她犹豫了。古林林的家庭比较困难,父亲多年前因中风卧床,年幼的弟弟还在上学。她家一度只能靠母亲打短工维持生活,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8年,得益于精准帮扶政策,加上古林林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他们家摘下了“贫困帽”。

一番考虑后,古林林将来到武汉战“疫”一线的消息告诉了父母。一方面,懂事的她不想让卧床的父亲过度担心;另一方面,她必须集中精力,全身心投入这场战役。

“面对疫情,懂得感恩、敢于担当是我们成长的‘必修课’。”古林林说,“如果没有党的好政策,没有扶贫干部的持续帮扶,我可能连高中都读不完,更别提全家人实现脱贫了。人需要在磨砺中成长,能够直接参与战‘疫’,我感到特别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