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村的发展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以常亮为首的“村长”,经多方筹资,又在尚集镇西街村建成了尚集镇书画村商业街,使当地书画艺术发展与传播有了更好的“阵地”。
这些年,书画村的活动减少了许多。尚集镇书画村商业街看似没有了往年的生机,但一批致力于书画艺术传承的尚集人,仍然在默默前行。
书画作品到京展览
尚集镇书画村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种文化现象,得到了上级领导的支持与关注,其先进事迹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农民日报、书法导报、美术杂志、河南日报、河南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广泛报道,在全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专家和学者称之为“尚集文化现象”。
为了使书画村有更大的发展,以常亮为首的书画爱好者借鉴外地书画村的产业发展模式,以集资的形式建设尚集镇书画村商业街。“当时商业街是许昌市文化产业‘五朵金花’项目之一,市有关领导非常关注,并给予了大力支持!”常亮说。
2009年,在市、县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的尚集镇书画村商业街竣工,并举行了隆重的“开街”仪式。
记者在这里看到,尚集镇书画村商业街由3栋南北走向、高4层的主体建筑构成,为徽派建筑风格,山墙高耸,粉以白灰,墙头上加盖黑色小瓦。靠西侧主街的大门外坐立两个高大的石狮,大门一侧悬挂有多个白底黑字的竖条名牌。
有了名副其实的书画村,书画爱好者的创作劲头更足了。2012年12月,尚集镇书画村选送的书画作品参加了在郑州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农民书画展,有多幅作品获奖。
2013年,在尚集镇书画村成立10周年之际,经过精心筹备,当年10月26日开始,为期5天的“河南许昌尚集书画村农民书画晋京展”在北京国家图书馆展出,由40余名书画爱好者创作的170幅精美的书画作品呈现在人们面前。该活动受到中宣部、文化部、中国文联等有关部门的高度称赞,中央各大新闻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
不遗余力传承书画艺术
尚喜全对记者说,尚集镇书画村是全国少有的反映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和群众文化艺术的团体,是尚集浓厚的书画文化艺术长期积淀的必然结果。
尚集镇书画村以常亮、李方等为代表的一批中青年实力派书画家迅速成长起来,并逐步发展成为我市一支在业界颇有影响力的书画家群体。
他们有的在许昌本地耕耘,有的在省外书画界任职,从事专业的书画教学。他们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不仅成就了书画艺术梦想,而且改变了自己的人生,为许昌书画艺术增添了魅力。
我市有名的年轻书法家李方就是其一。李方说,自己爱上书法,是受到父亲李鸿俊的影响。她四五岁时,父亲看她对书法有兴趣,便给了她一支毛笔,让她在纸上涂鸦。没过几年,家里的春联就由她书写。她10岁左右,父亲带她拜常亮为师。经过数年不懈的努力,李方的作品开始在省、市展览中展出,并斩获了一些奖项。
2013年,李方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2014年,29岁的她被选为许昌市书协副主席。
如今,李方在市区开办有成人和少儿书法班,向更多的市民传播书法艺术。
在尚集镇书画村商业街也多家书法、书画学习培训班。其中,河南省书协会员李建成办的书法班已有10多年的时间,常年有200名青少年在这里学习。这些孩子有尚集镇的,也有周边村庄的。
曾经的红火还会不会再有
有人说,尚集镇书画村更是先进文化实践的结晶,浓厚的书画文化氛围影响着尚集镇及周边村的文化人及青少年。不少跟着老师临贴弄墨,逐步步入书法艺术,开始了农民到书画家的转变。
从2003年开始,连续12年,尚集镇书画村的人搞创作,办展览,送书画进企业,写春联到农户,普及书画教育,举办农民文化节,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通过书画艺术的熏陶,村民的文化素质得到提高,思想观念发生了转变,西街村呈现出一派文明、和谐的景象。打牌的人少了,游手好闲的人少了。
“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为了推广书画艺术,让喜欢书法的孩子能够有效学习,从2006年开始,尚集镇书画村就组织骨干人员在全镇11所中小学校开设书画课,对中小学生进行书画艺术熏陶,对有潜力的孩子进行集中辅导,重点培养。不少中小学生在全国青少年书画大赛中获奖。
2015年农历二月初二,尚集镇书画村在北海公园举行了第十二届农民文化艺术节。
“这些年,大型活动举办得少了!”常亮感叹道。如今的尚集镇书画村商业街没有了开街之初的热闹。但不管怎样,尚集镇书画村这个曾叫响河南、走进京城、名扬全国的许昌文化品牌所取得的成绩是无法让人忘记的。
今后,尚集镇书画村还能不能崛起,再次恢复当年的热闹?这是不少人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