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文化圈

许昌东街武术:武医结合,强身健体

马书斌(左四)、芦国安(左一)在规范年轻习武者的动作。记者 孙学涛 摄

□ 记者 孙学涛 通讯员 李启东 范玮红

武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起源于祖先的生产和劳动。明清时期,武术走向鼎盛。许昌东街武术肇始于19世纪末,融合了查拳、火龙拳、武子梅花拳等优秀拳种。2019年,许昌东街武术入选许昌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4月8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许昌东街武术已有上百年历史

许昌东街位于东护城河附近,由东大街、聚奎街、引龙街、文昌街、兴隆街和东城墙街构成的回民聚集地是许昌东街武术的主要分布区域。

4月8日,许昌东街武术第四代传承人马书斌介绍,清末,河北冀州人曹振谱自幼拜武师孔继祥为师,学习武子梅花拳,并于1890年跟随师父到北京开设万顺镖局,任总镖头,被人们称为“梅花曹”。后来,万顺镖局被迫解散,他随许昌人柴德贵来到许昌东街传授武术。

许昌东街武术第四代传承人芦国安说,当时,曹振谱与在许昌授徒的查拳名师虎军山、红拳名师张茂林结识后,经常在一起切磋武艺。许昌人虎军山以查拳见长,祖籍山东曹县的张茂林擅长红拳。他们志同道合,决定“合场授徒”。许昌东街武术汇集了以曹振谱、虎军山、张茂林为首的不同流派的优秀拳师。

“三人‘合场授徒’的地点位于现在的文庙后街。”马书斌说,当时拜师学艺的人很多,最具代表性的有李合坤、寇运兴、张世恩、张武德、胡德林等。

如今,经第四代传承人马书正、马书斌、芦国安、寇群立等,第五代传承人马建、马晓兰、马建明等,第六代传承人刘旭东、陈振勇、马钊、郭绍辉、黄龙、郭威等发扬光大,许昌东街武术重新走进大众的视野,焕发出勃勃生机。

武医结合,以“八法”变化锻炼身心

热身、踢腿、弹腿、练习套路……当日,马书斌、芦国安、马建明、刘旭东、黄龙、郭绍辉及第七代传承人付广桢、陈文添、赵梓杰、张炫、崔浩然等齐聚市区春秋广场练功习武。

作为年轻的习武者,第七代传承人轮流上阵,展示了查拳、火龙拳、翻子拳、罗汉拳等拳种,令人眼花缭乱,拍手称快。

“一招一式都马虎不得,手、眼、身、法、步都要到位,还要有精、气、神。”马书斌和芦国安进行了示范。

许昌东街武术融合了不同民族的拳师和民众,把内练精、气、神和外练筋、骨、皮紧密结合,提倡心动形随、形断意连、势断气连,以“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八法的变化锻炼身心,体现了劳动人民在传统体育领域的智慧和民族融合力。

“许昌东街武术汇集了许多民间习武团体,民族特征鲜明。”马建明说,许昌东街武术的一个突出特征是武医结合,要求在习武的同时研学中医药知识。他的父亲马书斌年逾八旬,仍每天在中医诊所把脉问诊。

重振许昌东街武术雄风

如今,马书斌、寇群立等老拳师重设万顺镖局;芦国安开设东大寺武术馆;马建开设马建武术馆,30多年来向高校输送了一大批武术人才;刘旭东、陈振勇、马钊、黄龙、郭威等把许昌东街武术引入高校;郭绍辉为使许昌东街武术走进大众的视野、焕发生机而不懈努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武术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习武之人呈递减趋势。许昌东街武术的主要传承人坚持研习传统武术,让传统武术走出许昌、走进高校,培养了许多高层次武术人才。”许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陈若军说,他们将不断完善、整理相关资料,提高许昌东街武术的影响力,使其成为武医结合、强身健体的优秀非遗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