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广场秀

春光灿烂纸鸢飞

□ 记者 王培 文/图

图为朱光炎在放飞自己制作的风筝三叶虫。

图为宋建中和大鲤鱼风筝。

4月的许昌,春花烂漫、姹紫嫣红;杨柳依依、纸鸢纷飞。三三两两的市民带着孩子沐浴着和煦的春风,陶醉在大自然最柔情的季节里。在偌大的许都公园上,不仅有精巧的三角风筝,还有百米长的龙头蜈蚣、9条尾巴的大章鱼,以及8米长、1.5米宽的仙女散花;不仅有大型的软翅风筝,还有灵活的硬翅风筝、运动风筝。风筝造型多样,令人叹为观止。

这些大型风筝是许昌市风筝协会的会员自制的,程序复杂,工艺精细。比如,长100米、由128节组成的龙头蜈蚣,就需要耗时两三个月才能完成。会长朱光炎说:“大家在做风筝的过程中动手、动脑,在放风筝中锻炼身体、结交好友,这是一项特别好的运动。”

风筝种类较多

软翅、硬翅等风筝操作自如

“快看,那边有个超大的三叶虫飞起来了,还有一个仙女在空中飞舞呢,好美啊!”4月12日下午,在许都公园,几个小朋友一边大声叫喊着,一边追赶着。

只见几个人合力拉着一条硕大的三叶虫风筝往远处走去。其中,朱光炎不停地放着手中的风筝线。随着朱光炎拉紧风筝线,三叶虫一扭一扭地往上飘,借助风力慢慢地飞向高空。随着朱光炎手中的风筝线张弛有度,红黑相间的三叶虫越飞越高,两只眼睛炯炯有神地俯视着大地。

就这样,三叶虫在大家的注目中向天空飞去,越飞越远。朱光炎则越来越自如,只是偶尔控制一下手中的风筝线,任由其自由飞翔。

据朱光炎介绍,这是大型的软翅风筝,特点是体格大,主题骨架多做成浮雕式,种类较多,题材有禽鸟、昆虫,制作时大都模仿其形,手法高妙,能给人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感觉。“除此之外,还有硬翅风筝、运动风筝,极具观赏性和竞技性。依靠手腕和手臂的技巧,使其能在空中做出各种各样的特技动作。”

朱光炎告诉记者,成立于1992年的许昌市风筝协会如今有会员100多个。不论是软翅风筝还是硬翅风筝、运动风筝,他们都能操作自如,而且一年四季都在不同的地方训练。

“只要有风,我们就会出来活动。目前,市区有四个场地我们经常去,分别是五一路北段和南段、梨园转盘附近等处。”

做风筝锻炼手脑

放风筝活动颈椎和肩周

许昌市风筝协会的风筝大多都是会员自己制作的。体格巨大的软翅风筝制作程序复杂,工艺精细,比如,100米长的龙头蜈蚣需要耗时两三个月才能试飞,然后调试。

会员宋建中今年60多岁,是制作风筝的能手,仙女散花、大鲤鱼、龙头蜈蚣等都是信手拈来,不但会扎风筝,还会绘画,图案逼真,色彩鲜艳。

宋建中与风筝结缘,还要从女儿3岁时说起。“记得1989年的一天,3岁的女儿非要出去放风筝,我便带着她跑到野外。我对一个老人扎的风筝印象特别深。那是一个传统的三角风筝,制作特别精美,上面的图案很逼真,收线的时候如同仙女下凡。”宋建中说,“我当时就想:能不能做一个这样的风筝呢?”

从那时起,宋建中与风筝结下不解之缘。他买来风筝布、细竹竿,还有各种颜料,开始琢磨着做风筝。他做第一个风筝时,用了很长时间,调试了一次又一次,终于做成了。从做第一个风筝开始,宋建中便一发而不可收。

1989年至今,一有时间,宋建中便制作风筝,然后出去放风筝。他的风筝越做越精细,放风筝的水平也越来越高。“制作风筝可以充实生活,锻炼手和脑。放风筝能治疗颈椎病和肩周炎,身体的各个关节都能得到锻炼。最重要的是,这个爱好还能结交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说起放风筝的好处,宋建中滔滔不绝。

制作风筝不简单

工序多、难度大

朱光炎的风筝三叶虫是他自己制作的。

说起制作的过程,朱光炎娓娓道来:“一是构思,在脑海中勾勒出风筝大概的样子。我也会根据节假日制作主题风筝。比如,马上到五一了,我会制作一些工人造型的风筝。二是决定风筝的大小。许昌一般二三级风比较多,所以风筝不能做得太大,得保证风筝能飞起来。三是扎风筝和画图案。根据风筝的造型选用合适的竹竿,要注意掌握平衡。填色则考验一个人的绘画水平。四是试飞。风筝做好后要反复试飞,反复修改,争取做到尽善尽美。”

会员们印象深刻的是,前几年在禹州森林植物园门前举办的风筝大赛。当时,许多外地的选手参加。当他们的二龙戏珠放起来的时候,现场一片喝彩声,大家竖起了大拇指。“看到大家喜悦的神情,我们觉得所有坚持都是值得的!”宋建中说。

“春天特别适合放风筝,但放风筝有哪些诀窍呢?”记者问。朱光炎笑着说:“首先要有风,选择相对空旷的地方,一定要逆风向前,边跑边看。其次,感觉风筝向下坠落时,可将风筝轻轻抖动几下或迅速向后奔跑。如果出现风力突然减小的情况,可以迅速收线;相反,如果风力突然加强,则放线或者顺风方向前进。最后,收风筝时要慢慢收线,尽量远离有高大树木的地方,以免风筝挂在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