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天下旅游

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积极谋划 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大鸿寨景区4月11日开园,迎接八方游客。

□ 记者 周亚飞 文/图

2020年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对文化旅游产业带来了巨大冲击。受疫情影响,我市文旅市场全面停业,一系列春节文旅活动取消、文化场馆闭馆、旅游景区关停……部分文旅企业陷入困境,旅游、住宿、交通、餐饮及文化娱乐服务等行业受到的冲击最大。

随着疫情形势好转,经济逐渐复苏,社会秩序恢复正常,复工复产步伐加快……疫情之后,文化旅游产业如何发展?4月7日,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召开党组(扩大)会议,传达学习省委书记王国生到省文化和旅游厅调研座谈会精神。会议指出,要牢记嘱托、坚定信心,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机遇,坚持规划引领、品牌带动,重点突破、整体提升,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我市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快速发展。

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工程。持续推进重点文化馆舍提档升级和优化服务,提升城乡公共文化设施标准化服务水平。继续深入推进“书香许昌”建设,支持引导市、县(市、区)谋划建设一批“城市书房”。加快图书馆总分馆建设,使城乡居民均能享受15分钟阅读圈服务。确保2020年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构建15分钟文化圈。

实施文艺精品创排工程。定期召开文艺创作座谈会,建立健全文艺精品创作生产的常态化推进机制。创作排演一批文艺精品,组织开展第三届全市优秀剧本征集评选活动,做好剧目储备。组织举办艺术赛事活动,加强我市戏曲人才队伍建设。积极组织剧目参加河南省第十五届戏剧大赛等重大艺术赛事活动,擦亮许昌戏曲之乡名片。抓好许昌戏曲展示馆建设。

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承工程。加大重点文物和三国文物古迹保护利用力度,保护修缮全市重点文物古迹10处以上,开发建设新的三国文化景区、景点。推进重要文物古迹研究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积极推进灵井“许昌人”考古遗址公园、钧台钧窑址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持续做好汉魏许都故城考古勘探与研究、禹州瓦店遗址考古发掘和夏文化研究。促进“非遗”传承发展。做好“禹州中药加工炮制技艺”“艾庄铜器舞”入围国家级推荐项目的申报跟进工作,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和传统节日“非遗”展演展示活动。

实施文旅产业发展工程。支持鄢陵县发挥生态资源、康养文化、中医药资源等优势,利用3至5年时间,倾力打造“一核一园七小镇”,布局“三核心四培育五重点”,高规格创建规划总面积66平方公里、计划总投资600亿元、“国际知名、国内领先、中原一流”的国家级健康养老示范区。加快文旅产业平台建设。建立一站式文化旅游消费平台,积极促进文旅消费。完善优化百姓文化云平台数据,实现公共文化“订单式”“菜单式”服务。引进并深化与猪八戒网的合作,优化文化创意产业园和文化产业网运营服务。加强文创产品研发。加强与猪八戒网的合作,继续办好“魅力中原”文化创意大赛,评选并推出城市文化礼品——“许昌礼物”。

实施文旅融合资源开发工程。重点将2镇16村打造成示范村镇,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指导襄城县雷洞村、禹州市张家庄村、长葛市榆林村打造乡村旅游精品民宿。推出四类(历史文化、农事体验、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研学旅游,打造研学旅游精品项目、精品课程、精品线路,探索成立研学旅游联盟或协会,认定一批研学旅游示范基地。推进旅游景区提质增效,全年培育创建3至5个A级旅游景区。督促指导鄢陵县、魏都区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指导鄢陵县申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实施宣传助力文旅事业发展工程。着力打造文广旅系统新媒体宣传联盟,整合市、县(市、区)新媒体平台,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加强文旅产品宣传,实现重要信息共享共发联动发展,全面提高采编质量和运行维护水平。抓好“五个一”宣传策划的落实:发布一批文化旅游(含乡村游、研学游、红色游)精品线路,征集提炼一句文化旅游宣传语,设计印制一本文化旅游宣传册,打造一场文化旅游推介会,摄制一部文化旅游宣传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