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便民

襄城县颍阳镇大河村特殊助养、集中供养帮贫困老人脱离窘境,75岁的袁民生说——

“自己的养老问题解决了,我可以安心照顾母亲了”

贫困户袁民生在“议贫会”上签订赡养协议。 资料图片

本报讯 (记者 张辉) 4月19日,天气晴好,襄城县颍阳镇大河村75岁村民袁民生像往常一样,早早起床后帮助96岁的母亲洗脸、穿衣,询问母亲想吃什么早饭。“前几天,我在村干部和村民代表的见证下,与弟弟签订了赡养协议。自己的养老问题解决了,我可以安心照顾母亲了。”

袁民生没有儿女和固定收入来源,家庭较贫困。其弟弟身体不好,年逾九旬的母亲长期与袁民生一起生活。2016年,袁民生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母亲每个月都能拿到低保金,我是村里的五保户。村里给我们交了新农合和有线电视的费用,给我们修整了院子。逢年过节,村里还送来米、面等生活用品。现在,我们的日子越过越舒心。”袁民生一边为母亲做早饭,一边笑着说。

然而,由于他和母亲年龄越来越大,日后生活由谁照顾成为困扰大河村村干部和他的问题。“我们建议他住进养老院,但是他担心母亲的生活,拒绝了。”大河村包村干部、脱贫攻坚帮扶责任人张帅鹏说,“我们最终决定采取签订赡养协议的方式,帮助像他这样的贫困老人脱离窘境。”

4月14日,大河村举办了“议贫会”。在颍阳镇司法所、村干部和数十名村民的见证下,袁民生和弟弟袁长生签订了赡养协议。袁长生及其家人作为袁民生的护理人,负责照顾他日后的生活。同时签订赡养协议的还有贫困户关立仕。“袁民生等人的保障性收入已经超过国家脱贫标准,但生活无人照顾。我们此举就是为了解决这部分人的日后生活问题。”张帅鹏说。

大河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0户41人。经过协调公益岗位、帮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联系工作,从2017年到2019年,相继有14户29人脱贫。为了帮助其余6户12人脱贫,大河村采取了特殊助养、集中供养等措施,其中两人入住颍阳镇敬老院,4人签订了赡养协议。贫困户张二生是参与集中供养的2名贫困户之一。

“真香!”当日,张二生在颍阳镇敬老院食堂吃着热乎乎的肉包子说,“当时,我担心进了敬老院受约束,不肯来。没想到这里的条件挺好,一天三顿有热饭吃,住宿条件也好。”

张帅鹏介绍,大河村的居村联养点正在建设,将于近期投入使用。按照规划,居村联养点建好后,关小银、关根宝等贫困户将入住,实现就近集中供养。

对于已经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大河村“两委”一直积极关注,避免其返贫。建档立卡贫困户关崇垒2017年脱贫后,因病丧失自理能力,失去主要生活来源。在保证其全家享受低保政策外,为增加其家庭收入,大河村村干部为其配偶胡秋叶积极申请公益性岗位,保障其家庭不返贫。

发展集体经济是决胜脱贫攻坚的现实需要和强大动力。“通过村干部积极运作,目前,大河村集体经济已经初具规模。”大河村党支部书记余刚创说,“今年,通过荒地承包、种植果树和套种经济辣椒等,我村至少收入8000元。此外,我村还在筹备实施品种羊养殖和大棚种植项目。”

“脱贫路上,一个也不能少。我村将在上级领导和扶贫干部的帮助下,实现整体脱贫,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改善村容村貌,让村民的生活越过越好。”余刚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