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肖涛) 从地里有啥吃啥,到如今想吃啥买啥,短短4年时间,依靠饲养黄牛,禹州市磨街乡青山岭村村民葛国昌家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4月15日,谈及自己的脱贫经历,葛国昌直言,党的扶贫政策不仅给他们带来了富足的生活,还让他们变得自信、快乐。
4月,正是位于山脚下的青山岭村一年中最美的时节,青草葳蕤、花木环绕。记者还没走进葛国昌的农家院,就看到几头黄牛在梧桐树下闭目养神,葛国昌正在给牛“洗澡”,铃铛声不时响起。
今年52岁的葛国昌家里有五口人,父亲和妻子、儿子都患有疾病,全家靠他一人维持生计。2014年,葛国昌家被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在村“两委”的帮扶下,葛国昌于2016年购买了2头牛犊,搞家庭饲养。初期,为了降低饲养成本,葛国昌每天赶着牛到山上吃草。在牛生病的时候,他整夜睡在牛棚里。
“人家卖给我的是活生生的牛,如果被我养死了,或者瘦得可怜,还不让人耻笑啊?”葛国昌就像养婴儿一样照顾着牛。他把秸秆用铡刀铡碎,喂给牛吃;牛喝的水,都烧成温的;采摘蒲公英、金银花等中草药,熬成汤剂喂牛,预防其生病……
3头、5头、11头……葛国昌的饲养规模越来越大。2017年11月,他以7000元的价格卖了一头小牛,有了养牛以来的第一笔收入。如今,葛国昌家存栏8头牛,累计销售9头牛,实现增收89000元。
难能可贵的是,葛国昌在脱贫致富后,不忘党恩,不忘回馈社会。此外,他还带动青山岭村两户贫困户发展肉牛饲养业,并热心给他们提供技术指导。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葛国昌主动到村防控点进行慰问,送去方便面、绿茶等物资。
“脱贫这个事解决了,咱还得加把劲儿奔小康哩!”葛国昌告诉记者,2019年,他在村“两委”的支持下开垦荒山,种植无籽石榴树800棵。未来,他还准备购置600只鸡仔,发展林下饲养业。
与3年前的初次采访相比,记者明显感受到葛国昌一家的变化:葛国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对未来充满希望;儿子变得自信,家有访客不再躲在屋内;妻子和父亲心情愉悦,做家务时会不由自主地哼起小曲。
“以前,地里有啥吃啥;现在,兜里有钱了,想吃啥买啥。你说这日子过得能不高兴?”葛国昌妻子王朋的话语里满是掩饰不住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