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许昌。”这是谈及三国历史文化名城许昌时人们最常用的语句。
地处中原腹地的许昌,拥有众多三国文化遗迹。三国文化已成为许昌一张厚重的城市名片,亦是吸引人们来许昌品味“曹魏故都——智慧之旅”的文化“向导”。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全国300处三国文化遗址中,许昌占了80处。早在20世纪90年代,市委、市政府就开始对我市的三国古迹进行规划保护和开发利用。近年来,我市开发建设了曹魏古城,当下又在对张潘故城遗迹进行考古调查、勘探……本期《许昌往事》为读者讲述许昌三国文化的开发与保护。
全国300处三国文化遗迹中,许昌占80处
4月17日,在建安区张潘镇,一座10余米的高台耸立在绿油油的田野当中。这座高台就是许昌人非常熟悉的毓秀台。
拥有“曹魏基因”的许昌曾有作为帝都的辉煌,追寻曹魏胜迹绕不开的就是汉魏许都故城遗址。可以说,这里尘封着半部许昌史。昔日的许都分内外两城,内城为皇城,“围九里一百二十九步”,有皇宫、御苑、相府等。其在曹魏时为五都之一,在南北朝时毁于战火。
位于汉魏许都故城遗址东南隅的毓秀台曾是曹操为汉献帝所筑的祭天场所,台下分布着斋宫、神厨、宰牲亭等,是皇帝祭祀前沐浴斋戒和准备祭物的地方。只可惜,这些史书中记载的建筑早已灰飞烟灭,后人只能立于变了模样的高台上凭吊,遥想风云变幻的三国往事。
“浪花淘尽英雄”,古迹犹存魏都。目前,许昌市共有不可移动文物3812处。每一处遗址、遗迹都有着时代的烙印。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全国300处三国文化遗迹中,许昌占了80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120回中有51回172处涉及许昌。许昌市古迹遗址研究会会长黄杰是许昌学院的一名老师,带领学生挖掘、宣传许昌古迹遗址文化近10年,耗时6年手绘出许昌市古迹遗址地图,并申请开设相关项目制课程研究古迹、遗址文化,旨在让更多的人知道许昌有丰富的三国古迹遗址资源,把深层次文化挖掘出来,教育世人。
春秋楼内,关羽秉烛读《春秋》;石梁河边,一代名医华佗长眠……许昌境内的三国遗址分布广泛,每处背后都有一段三国历史故事。它们或位于闹市,成了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或远在田野山间,无声诉说着昔日的辉煌。如今,许昌不少村落(社区)有着三国文化的痕迹,比如屯里、碾上、城角徐、城后董等。厚重的三国文化成为许昌宝贵的历史遗产,更是亟待“唤醒”的文化瑰宝。
修复春秋楼,原城隍庙山门整体迁建
每天一大早,热爱太极拳的郁国民等人会在市区春秋广场门前的广场上练拳。他们面前就是有着明清风格的古建筑群——春秋楼景区。该建筑群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完整保存至今非常不易。
事实上,这座古建筑群历史上经过多次整修。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春秋楼的保护很重视,分别于1959年、1979年和1989年进行了三次整修。1980年7月15日,春秋楼被确定为许昌县(今建安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多年以后,曾担任许昌市春秋楼文管处副主任的史福岭依旧清晰地记得,如今春秋楼景区的雉门是当年城隍庙的山门整体迁建过来的。整体迁建并不是直接整体迁移,而是先将文物构件进行拆除、编号,对损坏的进行更换,然后在新址上进行重建。
据史福岭回忆,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三国演义》连续剧的拍摄及旅游业的逐渐兴盛,社会上兴起了一股“三国文化热”。为了开发三国文化、带动旅游业发展,20世纪90年代,我市对春秋楼进行了修复。
1992年,许昌春秋楼文物管理所成立,春秋楼景区被确定为许昌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针对春秋楼、文庙的修复,当时的规划提出要按照志书记载,恢复春秋楼“两院英风”的格局。西院内,修复照壁,重建山门,维修、彩绘春秋楼;楼内塑关公夜读《春秋》像,建关圣殿;东院内,建问安亭,甘、糜二后宫等。文庙院内的工程有维修山门、戟门、大成殿、东西庑等。大成殿内塑孔子及其弟子像,并整理石刻等。
由于修复春秋楼等文物景点工程量大、耗资多,当时我市成立了许昌市修复春秋楼暨三国文物景点募捐委员会办公室。越调表演艺术家毛爱莲、豫剧表演艺术家任宏恩为修复春秋楼慷慨解囊,各拿出1500元;曲剧表演艺术家张晓凤虽在外地演出,但心系募捐活动,委托他人捐资1000元;市文物钻探队听说要募捐,将全队多年来积攒的50000元全部捐出……浩大的修复工程获得了许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最终筹集资金1000多万元。
1995年12月底,修复工程开始动工。1997年年底,修复工程结束后,春秋楼等建筑的面貌焕然一新。新修复的关圣殿由当时河南省古建专家李传泽带领团队设计,内设15米高的关公坐像为亚洲最大的室内关公塑像。1998年建党节,春秋楼景区免费向社会开放一周,观者如潮,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
2000年,春秋楼、文庙遗址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春秋楼景区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从2016年开始,我市专门下拨文物保护资金用于春秋楼景区的保护。近年来,在保护好春秋楼景区文物的同时,许昌春秋楼文物管理处不断提升景区的旅游服务功能,如在重大节日推出大型历史情景剧《忠义千秋》等。
灞陵桥景区跻身国家4A级旅游景区行列
一艘小船上,身着汉服的红衣女子挥舞长袖,翩翩起舞……近日,许昌人被灞陵桥景区的美景深深吸引。如今,作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灞陵桥景区内,河水碧绿,垂柳依依,各色花儿争奇斗艳,宛若一幅绝美的春色图画,美不胜收。
在民间,灞陵桥又称八里桥。相传它是关公辞别曹操、千里走单骑故事的发生地。如今,景区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关帝庙。
“野水四堤浸柳条,道边残碣记前朝。长髯勒马横刀处,万古英风八里桥。”灞陵桥所承载的三国文化历史在许昌人心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受人为或自然灾害影响,灞陵桥多次遭到破坏。1983年,我市文化部门开始维修关帝庙。紧接着,灞陵桥的修缮也被提上日程。20世纪90年代,为发展经济和旅游事业,我市文物部门对灞陵桥遗址进行了发掘、清理。而后,市政府决定对灞陵桥进行修复和建设。
1991年7月2日,灞陵桥建设正式开工;12月中旬,完成了主体工程,即拱体、两端阅台及拱下栌斗排柱的建设。1992年6月,许昌市政府批准成立了许昌市灞陵桥文物管理处,完善了保护灞陵桥、关帝庙的机构。1993年年底,灞陵桥及其所属配套项目全部完工。值得一提的是,灞陵桥复原桥上1/3的构件采用的是明朝末期桥上的东西。
2000年9月,灞陵桥景区被河南省政府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后,我市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通过完善景区设施、挖掘文化内涵等措施,使灞陵桥的价值和魅力得以全面展现。占地12万平方米的灞陵桥景区跻身国家4A级旅游景区行列,成为集休闲、娱乐、游览于一体的文物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