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肖涛
校园花已开,学子缓缓归。4月20日是我市初三和高中一、二年级学生统一复学的时间,老师们早早等候在校门口,迎接学生返校。走进久违的校园,看到久别的老师和同学,学生们既兴奋又激动。当琅琅读书声响起,校园再次“满血复活”。
师生重逢,
从未如此期待
5时许,闹钟还未响起,家住恒大翡翠华庭小区的王靖雅就睁开了双眼。经过梳洗、就餐,在一声声催促中,6时10分不到,王靖雅就被母亲送到了市一中东校区。
此时,市一中东校区校门口学生不太多,教职工正在做最后一次检查:红外线测温仪是否完好、出行通道的指示标记是否遗缺、各班班主任是否到位……
随着时间的流逝,学生和家长慢慢多了起来。时隔3个月,老师和同学再一次在校门口相聚。虽然大家戴着口罩,隔着一米的“社交距离”,但是都能看到对方笑意盈盈的眼睛。很多同学感叹道:“从来没有这么期待开学!”
6时40分,按照错时入学的规定,王靖雅所在的三(11)班学生率先排队。在老师的指引下,王靖雅第一个走进测温通道,站定让机器测温,几秒钟后顺利通过。由专人消杀后,她按照地面标示的A/B班指定通道,往教学楼方向走去。
7时35分,市一中初三年级18个班的学生全部顺利返校。
“和假期的安静相比,学生们热切地交谈着,整个校园的气氛一下就活跃了起来,真好!”市一中初三年级主任曹倩表示,学生们返校的整个流程,之前我们演练了4次,就餐、大课间等每一个环节至少都经过3次调整,希望学生们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返校复学机会。
开学第一课,
把疫情当成教学素材
疫情之下,在做好防疫工作、保障学生顺利返校的同时,市区各校的开学第一课从内容到形式也丰富多彩。有的学校系统引导学生收看《“出彩河南人”楷模发布厅》战疫情特别电视节目,有的学校组织学生在主题班会上分享过去几个月抗击疫情的见闻心得。
结束开学第一课后,许昌实验中学教师周彩云告诉记者,引导学生正视灾难、敬畏生命、学会感恩贯穿教育的各个阶段,她也会将这些内容融汇在日常的教学中。
“比如配置消毒液的比例问题是数学问题,各种消毒液能否共同存放是化学问题,酒精的使用方法就涉及物理问题。”周彩云表示,这场疫情是生动的教学素材,亲历疫情的学生们更容易接受。
市一中三(12)班学生王思元上完开学第一课后表示,经历了疫情,才发觉能自由出门、正常上学、面对面与老师同学交流是多么宝贵。“感谢每一位‘逆行者’的守护,现在我是被保护的对象,将来我守护你们。”
学习从线上到线下,
学生如何衔接和转换?
对于许昌实验中学初三学生来说,4月21日是刺激的一天。4月20日返校,4月21日将迎来各学科的考试。
“虽然上网课期间,我们每两周都会考试一次,但网上授课和课堂教学还是有差别的。为了对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训练的盲点等有真实准确的了解,我们希望通过考试帮学生查漏补缺,然后各学科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重点难点突破的专题讲解,实现线上学习与返校学习的有效衔接,让每名学生都能较好地掌握所学内容。”许昌实验中学初三年级主任董雪霞介绍。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依据当下疫情特殊时期复学的实际情况,各校各备课组针对网络学习有效度的问题,对学生线上学习质量进行摸底、诊断和评估,精准分析学情,科学研判方法,了解复课后学生的需求与困惑,用一周到两周的时间,安排复学过渡课程,设计教学目标,以单元模块的形式推进,编写单元学历案,先练后讲,促使学生更好地完成从线上课程到开学后的心理转变,以及学习方式、学习效果和学习进度的转变。
入校后,
如何为学生安全护航?
11时50分,许昌第二高级中学的学生开始错时排队前往食堂。在食堂入口处,按照事前的安排,学生分流到一楼和二楼。食堂内的餐桌都用隔板隔成一个个独立小空间,隔板上还贴了各种防疫小贴士,每两位学生对角入座,确保安全就餐。
“学校严格落实闭环管理责任制,以班级、年级为单位,错峰就餐、就寝等,让学生尽量不和其他班的学生交叉接触。”许昌第二高级中学教师陶磊介绍。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除了实施封闭管理外,部分高中和初中有走读现象存在。对此,许昌高中教师卢鹏特别提出了日常上下学途中学生防护要求,提醒走读学生上下学尽量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采用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坐私家车上学、放学。必须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全程戴口罩,途中尽量避免用手触摸公共设施,尽量与同乘人保持一定距离,不与他人交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