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9版:许都闲情

一场难忘的比赛

王海江(右三)在“大比武”比赛现场。 图片由王海江提供

“20世纪70年代,全国掀起了‘工业学大庆’,开展劳动大竞赛,争做‘王铁人’式好工人的运动。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将我的记忆带回那场热火朝天的劳动比赛……”

讲述人:王海江 记者:代玺

“大比武”中,我成绩优秀

河南省汽车运输公司许昌公司是个老牌汽车运输单位,我曾是这个公司的一员。1977年,在“工业学大庆”的号召下,我们公司在国庆节前组织了一场活动——“迎国庆九月大会战”,向国庆献礼,要求车辆多拉快跑,维修跟得上,保持车辆完好。那时,我们使用的汽车是1958年进口的德国“大依发”,车龄近20年,车况很不好。那时的道路也不好,到处坑坑洼洼,导致车辆经常出毛病。当时,我在公司车队发动机维修班工作,处理过很多机械故障,也解决过很多疑难问题。同志们给我取了个外号——“王专家”。

1977年9月大会战,公司开展了“大比武”活动,号召人人都要在大会战中努力奋斗,各显其能,赛出好成绩。我参加的是10人组技术表演赛的“快速修理”项目,要求调整和校对发动机气门压背间隙。这是个细致活儿,是以“丝”为计算单位的,难度很大。按规定,发动机的12个气门要在10分钟内完成调整。

比赛是10个人同时进行,我在3号位。随着评委的口令和一声哨响,比赛开始了。我按照作业过程沉着应战,细心调整,一丝不苟。最终,我率先完成了全部调整。评委检验后宣布:“3号位王海江师傅用时6分钟,质量坚固可靠,间隙标准合格,技术过硬,成绩是优秀——100分!”这场比赛让我赢得了一片热烈的掌声,也使我受到了领导们的称赞。

完成维修,助人解困

大会战中,我们车队的团体任务是从禹县(现禹州市)方山煤矿往许昌西货场运煤炭。9月中旬的一个上午,调度员急匆匆地找到我说:“我队的39号车司机老刘捎信说,他的车在方山煤矿装煤炭返回途中抛锚在房山镇以东的路上,发动机‘缸床’(即发动机气缸垫)需要急救。”我接到通知后,表态“保证完成任务”。我当即到仓库领取了所用配件,带上工具,乘坐队里前去方山的车出发了。

中午时分,刚过禹县,天就下起了小雨,我赶到时已经是13时。我看到司机老刘十分焦急,就赶紧询问故障情况,又检查了一下机器,马上动手干起来。幸好他的车里有一把雨伞。我们打着伞坚持维修,经过1个多小时的努力,终于把车修好了。我们两个人赶快钻进驾驶室。他看着我的衣服湿透了,还一头大汗,激动地说:“王师傅,谢谢你,快擦擦手,坐下休息一会儿吧!”我说:“你快试试吧!”他一打开发动机开关,发动机“嗡”地一声启动了,声音协调,运转平稳。他高兴极了,说:“王师傅,如果今天你不来,我可要在这荒地里住一夜了。”我说:“咱们的工作都很辛苦,能为祖国建设出把力,心里还是甜的。”我顺利地完成了任务,心里很高兴。

获得荣誉,传承信念

我们驾驶着汽车向前方驶去。走着走着,老刘突然问我:“王师傅,你吃饭了没有?”我回问道:“你吃饭了没有?”我们一起笑了。看两人都没吃饭,我说:“刘师傅,下雨路滑,好好驾驶。咱们赶快回家,午饭和晚饭一块吃吧!”随着发动机响起有节奏的“进行曲”,我们往家赶去。

那场大会战,我们车队超额完成了运输任务,被公司授予“先进单位”称号。一块金光闪闪的光荣牌挂到了我们车队的大门口。我在比赛中获得了“二等功”荣誉。

这么多年过去了,虽然现在我们国家的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但是当年大家比学赶帮的精神和劳动创造幸福的信念还在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