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新闻深三度

许昌市绝缘材料厂:

从一个车间发展为纳税大户

旧厂房里的废弃灯泡 记者 杨佳倩 摄

旧的禁烟标志 记者 杨佳倩 摄

许昌市绝缘材料厂厂院一角 记者 贾同岭 摄

阅读提示

20世纪50年代,通过公私合营,我市组建市塑料厂,然后由人民路搬迁至南郊群众路。经过发展,在市塑料厂分出一个车间的基础上建成了许昌市绝缘材料厂,并发展成为我市的一个纳税大户。公式 记者 郝晋

市绝缘材料厂曾是 市塑料厂的一个车间

“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时,开始组建市塑料厂。随后,从市塑料厂分出一个车间,成立了市绝缘材料厂。”4月19日,在魏都区新兴街道办事处工农社区群众路西头的一个街头游园里,88岁的于江顺回忆说。于江顺是长葛市石象镇斧头村人。1947年,他到奎楼街一家杂货铺当学徒。“杂货铺老板叫周俊德。”

1956年公私合营,当时市场前街即现在人民路上的纽扣厂、古槐街路西的制镜厂、北大街的榨油厂和一个箩底厂合建为市塑料厂,厂址在人民路。“人民路路南的32间门面房都属于市塑料厂,当时生产纽扣、灯头等塑料制品。”

因材料易燃,市塑料厂的车间多次发生火灾,市塑料厂遂于20世纪60年代从人民路搬至南郊群众路西段。“当时,这儿周围是一片田地,人烟稀少。”

群众路西段与街头游园相邻的就是市绝缘材料厂的老厂院,一眼可以望见里面枝叶茂盛的雪松。“我的办公室在院门口那栋楼一楼南边。雪松是1993年我退休前两三年栽种的。最初建厂时只有11个人,我是其中之一。”于江顺说。

烟囱高耸

锅炉有4层楼高

搬迁新址的市塑料厂生产编织袋、纽扣、拉线开关、灯头、鞋底、塑料管等。市绝缘材料厂原来是市塑料厂的一个车间。但塑料属于轻工业,而绝缘材料属于重工业。20世纪60年代末,二者分开。市绝缘材料厂迅速发展,并很快成为当时许昌市的纳税大户。

在厂院东南角,有一座砖砌烟囱高高耸立,与相邻的大锅炉配套。安置大锅炉的是一座4层高的楼房。“这样的烟囱和大锅炉,在当时的许昌市区没有几个。”于江顺说。

工农社区居民57岁的杨金安、65岁的于俊州都是市绝缘材料厂的员工。杨金安1980年接父亲的班到市绝缘材料厂工作,负责熬制绝缘漆。于俊州是于江顺的儿子。他1980年从部队转业到该厂工作,主要负责电力维修。

“熬制绝缘漆的原料有氨水、甲醛、苯酚、酒精、汽油等,生产车间里的气味很大。”杨金安回忆,因为熬漆工属特殊工种,他比一般员工提前5年退休。

斑驳厂房

难掩昔日繁华

“我好几年没有来厂院了。这是二分厂的车间,现在看着心疼啊!”采访中,恰逢市绝缘材料厂二分厂厂长郑松宇买菜归来。他移步走向市绝缘材料厂院内,思绪万千。

除厂院东南隅被一家驾校租用,有学员正在练车外,其他区域一片寂静。

郑松宇今年76岁。1972年,他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调入市绝缘材料厂当普通工人。1975年,他被派到哈尔滨电工学院学习技术,回厂后先后担任车间主任、二分厂厂长等职务。

郑松宇说,厂区分为3个部分,东南侧为一分厂,主要生产绝缘漆、绝缘布;西北区域为二分厂,主要生产绝缘管、绝缘板、绝缘棒;西南区域为三分厂,主要负责管理锅炉房、机器维修、电力保障等。当时,厂里的生产均是“三班倒”。10多辆车不停地运输原料和产品。为了供应车辆用油,厂里专门建造了一个地下油库,有多个油罐储存汽油、柴油。

过年时,厂里分年货,很多人都用架子车拉。

在布上刷绝缘漆

制成绝缘材料

“当时,二分厂生产绝缘漆、绝缘棒等产品。这两侧的房子分别是压制车间、卷管车间、上胶车间。”郑松宇说,“当时生产很红火!”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厂里的生产形势最好,仅二分厂每年能生产绝缘管100吨、绝缘棒四五百吨,每月生产总值有200多万元。市绝缘材料厂生产的绝缘板等多个型号的产品被评为部优产品。

在一座4层高的楼房前,郑松宇透过窗户向里望。“这里面的两个烤房还没有扒掉。”这栋楼房是当年生产绝缘材料的重要车间。普通的白布刷上绝缘漆后,在烤房内烘干,制成绝缘布;然后进入压制车间,制成绝缘板、绝缘管等产品。

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及国营企业在一些方面经验不足,曾经红火一时的市绝缘材料厂没能逃脱停产的命运。如今,该厂院的地上建筑被一家煤炭公司收购。按照老厂院提升改造计划,该厂院的土地将由政府进行收储,随后进行开发建设。这块沉寂多年的土地将涅槃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