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兰考县调研指导工作时的重要讲话
编者按:“郡县治,天下安。”县域,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农村,在国家治理中居重要地位,对于一个省、一个市的重要性来说,亦如此。在许昌,县域人口多、面积大,决定了其分量之重。县域强,“基石”就厚;县域富,物阜民丰。
2014年春,习近平总书记调研指导兰考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提出“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的重大要求。如今,“三起来”在全省各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县域面貌为之一新。
4月28日,我省举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观摩活动,襄城县成为我市唯一的观摩点,展现着发展的雄厚实力与蓬勃活力。
为此,本报记者深入襄城县采访,推出本系列报道。
“金襄城”是怎样“炼”成的之“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
核心提示
强县与富民共生,强县为了富民,富民才能真正强县。总量大、质量高、效益好、结构优的强县与收入较高、生活较好、就业稳定、环境优美的富民辩证统一。
“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把发展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百姓!”这是襄城县多年来始终坚持的理念和工作方针。该县始终把富民摆在重要位置,以党建为引领,让村集体经济“百花齐放”,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把发展产业作为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有力推进精准脱贫向纵深发展;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让广大农民收获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 记者 吕正子
党建让村集体经济“百花齐放”
4月27日下午,紫云山下,雷洞水库大坝西北方,一个红墙青瓦的农家小院与青山相得益彰。这是一个由贫困户住房改造而成的民宿。
雷洞村近年来重点发展旅游业,依托紫云山风景区、紫云谷康养基地和红石文化成立了旅游公司,走“公司+旅游+特色农家乐+林果采摘+民宿+扶贫”的发展道路,并探索出“公司+旅游+入股分红”“公司+旅游+自主经营”“公司+基地+旅游+村集体经济+定向救助”等6种带贫模式。该村投资100余万元,修建了多个民宿样板。贫困户和群众将自家房屋租给旅游公司进行民宿开发,每户年均增收3000元。
像雷洞村这样的村庄,襄城县还有很多。它们结合各自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资源禀赋及农民素质等,盘活现有资源,发挥自身优势,创新思路,融合多种模式,由此衍生出了湛北乡北姚社区的“旅游文化”、紫云镇雷洞村的“民宿建筑”、姜庄乡石营村的“路肩经济”等多个闪亮的标签。取得这些成绩,党建工作功不可没。
在党建引领下,襄城县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组织部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础工作和基层党建的“牛鼻子”工程。通过集中发力、集中攻坚,襄城县村集体经济呈现新气象,逐步形成了一村一公司、一村一产业的良性发展格局,实现了“百花齐放”。村民富了、村庄美了,集体有钱给群众办事了,村干部工作有底气了,真正助推了农业转型、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产业兴了,贫困户脱贫稳了
襄城县山头店镇上秦村村民井红今年51岁,丈夫瘫痪在床,二女儿身患疾病,以前一家人靠务农艰难度日。两年前,上秦村与利峰房地产公司合作建设饮用水厂,生产“襄富源”牌饮用水。井红从那时开始到这里工作,每月收入1700元。
和井红同时来这里工作的还有4名村民,也是上秦村的贫困户。通过在家门口就业,他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俺村是在2016年摘帽脱贫的。”上秦村驻村干部说。为了摘掉贫困村的帽子,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伊始,村“两委”就确定了以产业项目带动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思路。
以“襄富源”牌饮用水的生产为例,上秦村与利峰房地产公司合作投资建厂,以土地入股,不参与企业管理。企业在支付土地租金之外,按照不低于年利润10%的比例给村集体分红,同时带动该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就业。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襄城县始终把发展产业作为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精准把脉,理性探索,紧紧围绕“村有当家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一技之长”的目标,坚持扶贫与扶技、扶志相结合,不断打破发展屏障,增强扶贫驱动力,让产业扶贫之花在全县遍地开放,有力地推进精准脱贫向纵深发展。
产业扶贫“百花齐放”的同时,襄城县还着力推进就业创业增收。该县强化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特色主导产业培育“双轮驱动”,扶持引导王洛镇、汾陈镇、颍桥回族镇种植烟叶8万亩,吸纳了2632名贫困户就业;以颍桥回族镇、双庙乡为中心的10万亩三樱椒种植项目带动贫困户种植2000余亩,亩均收入5500元;依托紫云镇、湛北乡、山头店镇的山水资源和交通区位优势打造的以生态旅游、万亩油菜花自驾游为主导的休闲观光农业已初具规模,形成以产业促就业、以就业促增收的良好局面。
411个村消除集体经济空白
首山是襄城县的名山,北姚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坐落在首山南麓。2018年和2019年,中国·襄城首山油菜花旅游文化节主会场就设在这里。
北姚社区依托首山旅游风景区,大力发展旅游业;成立襄城县北姚益众实业有限公司,投资160余万元建设粮仓、新型榨油车间等;投资90余万元建设老油坊,购置木制传统挤压式榨油机。旅游业的发展,使北姚社区有了特色村集体经济。
北姚社区只是襄城县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缩影。这样的村庄,在如今的襄城县比比皆是。近年来,襄城县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聚焦农业转型升级、农村环境整治、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综合治理、脱贫攻坚5个方面,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加快推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标实现,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收获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截至目前,襄城县448个村中有411个村消除了集体经济空白,10个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在30万元以上,78个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通过领导发展集体经济,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提升,堡垒作用增强。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公共设施等方面,村集体有钱办事,让村民分享集体经济发展的成果。
此外,襄城县坚持创业带动,强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程,落实创业培训、创业担保贷款等创业优惠政策,支持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和农村贫困劳动力等重点就业群体成功创业、带动就业;强化就业培训,深入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扩大职业技能培训规模;拓宽就业渠道,举办了多场系列大型现场招聘会,为企业和求职者搭建对接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