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新闻深三度

“金襄城”是怎样“炼”成的之“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

产城一体化,发展增动力

襄城县两个产业集聚区已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4月28日,工人在位于襄城县产业集聚区的平煤隆基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工作。记者 牛书培 摄

核心提示

一个县有两个省级产业集聚区,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4家,累计完成投资900多亿元,修建道路200多公里,建成了供水、供电、燃气、通信、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

围绕产业链条打造,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壮大主导产业;建成院士工作站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12个。

2019年,襄城县两个产业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达375亿元,已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 记者 王利辉 通讯员 赵俊娟

从“黑”到“绿”的美丽蝶变

4月22日上午,在首山化工现代化生产线上,“吃”进去的是每吨数百元的原煤,“吐”出来的是焦炭、硅烷等价格不菲的“高精尖”产品。

当不少同业企业因环保治理不达标步履维艰之时,首山化工交出一份优异的“成绩单”:2019年实现销售收入逾百亿元。

从最初的煤炭“黑色经济”到煤化工“循环经济”,再到实现硅材料“绿色经济”的蝶变,首山化工坚持环保大格局,走绿色发展之路。“绿水青山”为企业带来了“金山银山”。

如今,首山化工将单一的煤焦化产业链延伸扩展为煤基尼龙化工、煤基盐化工、煤基电子/新材料、煤基碳素四大产业链,形成了“原煤—硅烷”“硅烷—光伏电站”“硅烷—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成为全国煤焦化行业产业链条最长、低碳环保的领军企业,实现了从单一传统能源产业向传统能源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并重的转变。

来自附近村庄的企业职工郭富强说:“以前打工要去南方,离家千里不说,还老担心孩子的上学问题。现在在家门口就业,孩子上学也有好学校。生活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城’拉不开框架,就容不下更多居民;‘市’没有产业支撑,就难以繁荣。”省社科院城市与环境研究所所长王建国认为,县域经济发展不能和产业建设割裂,产城融合是必由之路。

产城融合为村民提供了逾万个工作岗位,让村民在实现身份转换的同时,可以像城里人一样享受到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普惠“红利”。

强化支撑深化产城融合

4月25日上午,中国平煤神马集团、河南投资集团、许昌市人民政府共同打造千亿元量级光伏新能源产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在许昌举行。三方将在许昌建设全球规模最大的高效单晶硅电池产品精密制造基地,共同打造产值达千亿元的光伏新能源产业集群。此举对于建设与“中国尼龙城”融合共进的“工业长廊”、提升河南省新兴产业集群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光伏新能源产业是全球能源科技和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近年来,襄城县在光伏制造业领域,集聚了河南硅烷科技、平煤隆基新能源、首山天源光电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上、下游企业,光伏新能源相关产业呈现规模化、集聚化、高端化发展态势,千亿元量级产业集群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3600吨高纯硅烷气项目已建成,打破了国外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电子级多晶硅项目扎实推进,区熔级多晶硅项目取得重大突破;高效太阳能电池片项目一期产能2.8GW投产,年产值达30亿元,二期产能4.2GW,将于6月底试产,建成后产能达7GW,可实现年产值70亿元,转换效率居全球第一;总投资20多亿元的超高功率石墨电极、压型、焙烧、等静压等项目已建成投产,年产值达60亿元;投资26亿元、年产20万吨环己酮项目10月底试生产;投资13亿元的针状焦项目已建成,可年产6万吨延迟沥青焦及4万吨针状焦,打破美、日等国家的技术垄断,填补国内高端针状焦市场空白。

2019年,襄城县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成为国内煤化工产业链条最长、横跨领域最广的园区,襄城县产业集聚区成为全省唯一一个县级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实验区。

百城建设提质工程惠及民生

楼宇整齐、道路宽阔、公园温馨……襄城县城区呈现出环境优美、秩序井然、自然和谐、生机无限的景象。

近年来,襄城县以文明城市创建为引领,全面推进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各项工作,尤其是以打造宜居城市为主线,着力以“绣花”功夫抓好城市“四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市容秩序更规范、市政设施更安全、环境卫生更洁净、违法建设零增长,全面提升城市品质,打造文明襄城新形象。

开展城市“双修”。投资4800万元,实施了曙光路、曙虹路、虹桥路临街建筑立面整治;投资2800万元,完成了紫云大道、烟城路、百宁大道等43条道路的82.6公里弱电入地。

升级改造城区农贸市场。投资1.02亿元,高标准完成首山市场升级改造,规划建设2个现代化农贸市场。其中,台湾城农贸市场已建成投用,虹桥路农贸市场正在加紧建设。

开展专项整治。深入开展占道经营、城市“牛皮癣”等6项专项整治,先后整治占道经营3800余处,取缔违规夜市烧烤点27个,清除乱贴乱画、小广告等城市“牛皮癣”2万余处,有效解决了城市环境“脏、乱、差”问题。

提升环卫工作标准。坚持“以克论净、深度保洁”,城市主干道均达到“双五”标准,清扫保洁率、洗扫及时率均达到100%;投资2200万元,对垃圾处理厂进行高标准升级改造,全县垃圾压缩转运率、密闭运输率均达到100%,无害化处理率在95%以上,已通过国家卫生城(县)验收。

坚持以城促产。襄城县加快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和百城建设提质工程深度融合,谋划实施百城建设提质工程项目113个,累计完成投资161亿元,先后建设了首山城市山体公园、北汝河国家湿地公园、明清古街等一批重大项目,增强了城市综合竞争力和产业吸引力,推动了产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