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访古·分类

“国保”禅静寺造像碑

书法绝妙,康有为列为“逸品上”

黑色的“国保”单位标识牌和红色的碑亭。

□ 记者 肖涛 文/图

自东汉始,中国古代碑的形制基本确定。碑在石刻文化中综合了雕刻、书法、文学、历史,逐渐成为集实用性、观赏性、文献性于一体的艺术品。长葛市的禅静寺造像碑作为我国现在遗存的极少精品碑刻之一,荣登“国保”宝座。4月28日,记者对其进行了探访。

碑文书法绝妙,雕刻简繁得当

当日上午,记者来到长葛市老城镇初级中学,禅静寺造像碑就藏身在这个学校内。步入朱红色的仿古大门,黑色的“国保”单位标识牌和红色的碑亭抬眼可见。禅静寺造像碑周围有一圈儿栅栏,将其与校园隔离开来,古典与现代、热闹与幽旷并存。

据文物专家介绍,禅静寺造像碑又名敬史君碑,全称为禅静寺刹前铭敬史君之碑,刻于东魏兴和二年(540年),是我国现在遗存的极少精品碑刻之一,也是我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北朝造像碑刻。

在禅静寺造像碑的碑额上,记者看到雕刻着6条精美的倒首盘龙,拱卫着佛龛中的释迦牟尼佛像。佛龛顶部是飞天图案,中间是释迦牟尼莲花坐像,左右两边立着6个弟子。佛龛下边是9个供养人。他们分立于香炉、狮子等的两侧,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碑身两侧为精美的夔龙纹图案浮雕。夔龙龙头形象逼真,龙身、龙尾自然丰满。

文物专家表示,这些造像的雕刻简繁得当、线条流畅、工艺精湛,是研究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珍贵资料。

禅静寺造像碑的绝妙书法也让人惊叹不已。该碑碑文共26行,满行51字,全文共1265字,记述了敬显俊(即敬史君)的生平、履历和功德。其碑文书法婉雅朴厚、古气磅礴,字体扁而匀称、圆润含蓄,是书法艺术由魏碑向唐楷转型的过渡时期的代表作品。康有为将该碑列为“逸品上”和“静密茂穆之宗”,在众碑中别具一格。

成为史料,佐证僧官制

除了书法和雕刻外,禅静寺造像碑也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据了解,《北齐书》中关于敬史君的传记部分,只有区区120个字。而禅静寺造像碑碑文与正史相互佐证,成为难得的史料。

此外,清朝时,官至刑部右侍郎的王昶将禅静寺造像碑收入其所著的《金石萃编》中。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高敏在《从〈金石萃编〉卷30〈敬史君碑〉看东魏、北齐的僧官制度》一文中指出,敬史君碑反映了东魏、北齐的僧官制度。它证明了文献记载的僧官名称:中央僧官“沙门统”、州级僧官“都统”、郡级僧官“郡维那”、县级僧官“县维那”、寺中僧官 “寺主”和“法师”。在有关僧官史料十分缺少的情况下,此碑实有补史之效。

碑体加装保护罩,荣登“国保”宝座

据市文物部门考古发现,禅静寺造像碑刻于东魏兴和二年(540年),原立于颍川长社县禅静寺前,后寺毁碑没,长埋地下。此碑于清雍正六年(1728年)农民耕地时发现,直到清乾隆三年(1738年)当地农民掘土时才重见天日,碑体保存完好,碑面平滑如初。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此碑移立于城内陉山书院(今长葛市老城镇初级中学)建亭保护,并在碑阴刻跋,沈青崖撰文,张庚书丹。

1963年,禅静寺造像碑成为河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8月,长葛市利用专项资金为禅静寺造像碑重修了碑亭,并对碑体加装了保护罩。2009年5月,长葛市筹资在碑亭的外围修建了铁艺护栏。2013年,禅静寺造像碑纳入国家重点保护范围,荣登“国保”宝座。

据悉,根据长葛市老城镇建设历史文化名镇规划,今后要将禅静寺造像碑,以及周边的泰山庙大殿、十二连城、钟繇洗砚池、许长蚕桑中学旧址等历史人文景观进行整合开发,力争将其打造成有独特内涵的历史文化古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