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文化圈

禹州烙画: 中国画的另一种艺术表达

赫连洁静在创作。 资料图片

□ 记者 孙学涛 通讯员 李启东 张磊

禹州烙画是一项传统美术形式,源远流长,具有题材广泛、构图生动、典雅秀丽、线条简练、色彩鲜明等特点,有很高的社会价值、艺术价值、审美价值。2019年,禹州烙画入选许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4月30日,记者赶赴禹州了解了这一非遗项目。

禹州烙画流传到多地

赫连洁静生于1972年,是禹州烙画传承人。走进赫连洁静的工作室,“中国风”扑面而来,一件件画作构成了生动、典雅的艺术世界。这些画作线条简练、构图生动、题材广泛,远观具有意境美,近视则纤毫毕现,纹理间透出质感。

“这些都是我画的烙画。”赫连洁静介绍,烙画是我国传统的民间手工艺。追本溯源,商周以前就有熨烙活动。1975年,考古工作者在汉墓出土的漆匜等器物上发现烙印戳记。这些烙印戳记标示的是漆匜的产地。这为传说汉代曾出现烙花筷子和烙画工艺品提供了有力的证据。禹州境内,烙画曾用在小商贩的招牌、普通家庭的筷子和家具上等。烙画还曾是民间艺人的谋生手段。

禹州烙画主要分布在禹州市区和顺店、浅井。随着产品、技术、人才的交流,禹州烙画流传到省内其他地方、上海、天津、河北、山东等地。

禹州烙画在家族中传承已有100多年历史,历经5代。第4代传承人赫连洁静现为河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她自幼随外公、父亲学习烙画,潜心研习木板烙画。近年来,她多次举办烙画讲座,弘扬、传播烙画艺术。

意在笔先,落笔成形

赫连洁静的工作室一角不仅放着各种装裱好的烙画,而且放着葫芦烙画。葫芦烙画上的三国群英像栩栩如生。

“烙画的题材非常广泛,种类有葫芦烙画、木板烙画等,工具有电烙铁、变压器等,有些需自己制作。”赫连洁静边说边拿出烙笔,准备创作木板烙画。“创作烙画要做到意在笔先、落笔成形。”赫连洁静说,烙画制作流程包括选材、起稿、烙制、除杂、点色、封蜡、包装等。

选材就是选出适合烙画的葫芦或木板。葫芦需要脱皮晒干,木板要用砂纸、防脱色剂处理好。然后,在选好的葫芦、木板上根据形状绘制稿子。在绘好的稿子上烙印时,先烙外形轮廓,后做渲染处理,一般烙印3至5遍,有时根据需要烙印十几遍。烙过几遍后,用清水清洗,除去第一层碳化杂质,继续烙制。点色就是烙好进行调整,比如在葫芦上刮去多余部分,在木板上根据画面做少量着色,以达到画面协调统一。之后,进行封蜡处理,在烙好的葫芦上用亚光油进行保护,在木板上封上一层石蜡进行保护。最后,葫芦烙画要用底座或锦盒包装,木板烙画要用画框装裱。

加强对传承人的培养

“禹州烙画是在农耕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农民艺术,是农民思维与物质观念的产物。”禹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志军说,它的题材、内容、艺术形式都是为适应农民和农村居住特点而产生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浓厚。

王志军说,禹州烙画对于研究我国农耕社会的生产发展、民俗风情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我国民间美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烙画古朴优雅,不但受到本土人的喜爱,而且受到海外朋友的高度赞赏。

“烙画是民间艺术中的独特艺术品种,工艺复杂,难度较高。”许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陈若军说,禹州烙画传承人创作了大量作品,获得了多项奖项及荣誉。禹州开展了多次培训活动,使这一民间艺术后继有人。“接下来,我们将对各种形式、题材的烙画给予有效保护,特别注重加强对传承人的培养,不断传承、弘扬这一古老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