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城事

农村“巧媳妇” 脱贫“半边天”

箱包厂带动40多名姐妹致富

董桂丽在车间里抽检产品。记者 肖涛 摄

□ 记者 张铮 肖涛

核心提示

不久前,省妇联组织开展的“河南省乡村出彩巧媳妇”评选活动揭晓。经过逐级推荐、审核、集体研究等程序,我市赵雪梅、邵二维、史强妞、董桂丽、方晓蕾5人脱颖而出,荣获“河南省乡村出彩巧媳妇”称号。其中,鄢陵县马坊镇二郎庙村的董桂丽在各级妇联的帮助下,走出了生活困境,创办了箱包厂,带动40多名姐妹致富。5月6日,记者来到鄢陵县马坊镇二郎庙村,见到了“巧媳妇”董桂丽。

● 丈夫患病,家庭经济陷入困难

“家门口就业有活儿干,照顾家庭老少都方便,挣钱持家两不耽误,这样的好事上哪儿找?”鄢陵县鑫鑫箱包厂加工车间里的女工正干得热火朝天,巧手翻飞间,一个个箱包“新鲜出炉”,女工们笑着说,“多亏了桂丽,把姐妹们凑到一块儿。大家有活儿干、有钱挣,生活充实,心里敞亮,美得很!”

看着姐妹们有活儿干、有钱挣,董桂丽的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这样的场景,董桂丽几年前想都不敢想。

2014年7月,董桂丽的丈夫因为患急性脑出血失去了语言能力和自理能力。当时,她家里有70多岁的公婆需要照顾,一双儿女刚结束高考。

“丈夫是家里的顶梁柱。他一倒下,对于我们这个家来说就像是天塌了一样。女儿考上河北工程大学,但准备的学费只能用来给丈夫治病。”董桂丽说,孩子懂事,主动提出不上大学,出去打工。看着懂事的孩子,她决定无论如何也要让孩子上学。幸运的是,亲戚朋友伸出了援助之手,帮董桂丽凑齐了孩子的学费。孩子最终顺利入学。

为了尽快让丈夫身体恢复健康,除了医生给做的康复项目外,董桂丽坚持每天给丈夫按摩,帮他进行肢体训练。干完农活儿、家务活儿之后,董桂丽也想好好歇歇,可看着丈夫期盼的眼神,咬牙坚持了下来。

不少村民有这样的记忆:在村头空旷的地方,董桂丽用轮椅推着丈夫,一边走一边教他说话,每个发音不厌其烦地说几百遍。“刚开始,他练得很累,却发不出一个音节。他急得直挠头,气得用手指使劲儿往嘴里抠。我强忍泪水,笑着安慰他、鼓励他。我记得,当他说出第一个字时,我们高兴得哭了。”董桂丽边说边抹眼泪。

● 妇联帮扶,学习箱包技术

丈夫生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他们还欠债20多万元。董桂丽的公公患腰椎间盘突出不能干重活儿,婆婆患风湿性关节炎不能站立。

“我真的想放弃,想出去打工,想一走了之。但看到这一家老的老、病的病,还有上学的孩子,我终究不忍心。”董桂丽说,如果她走了,这个家就真的散了。为了这个家,为了孩子,再苦再难她也要坚持下去!

为了维持日常生活开销,尽早还上别人的钱,董桂丽开始四处找工作。她脏活儿累活儿都不怕,只要工资高一点儿就愿意干。可现实很残酷。因为丈夫、公公、婆婆身边离不开人,所以她离不开家,只能在村里找一些零活儿。

“在我无助无望的时候,党和政府及妇联关注到我,向我伸出了温暖之手。各级妇联多次到我家走访,为我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妇联领导让我到我们镇的‘巧媳妇’基地——凯瑞箱包厂学技术。”董桂丽说,有了大家的帮助,她才能够重新开始。

● 创办企业,带领姐妹齐致富

董桂丽技术学好了,但是还要照顾家。凯瑞箱包厂了解到董桂丽的家庭情况后,决定把她列为厂里的外加工户,送来了13台智能化设备。

董桂丽把家里的三间老房子收拾了一下,在村里找了18名留守妇女干活儿。凯瑞箱包厂还对这些妇女进行了免费的技术培训。

一切准备就绪后,鄢陵县鑫鑫箱包厂开始运营了。虽然收入不高,但能够照顾丈夫和老人,她干得很安心。

现在,董桂丽的丈夫已经有了自理能力,女儿考上了研究生。董桂丽说,虽然生活还很艰难,丈夫需要长期吃药,她赚的钱仅够他们一家人的基本生活开销,还有20多万元的账要还,但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她已经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未来美好的生活。“如今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鄢陵县鑫鑫箱包厂蒸蒸日上,为和我一样勤劳勇敢、自立自强、希望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的妇女提供了机会,圆了她们既能照顾孩子又能挣钱的梦。看着她们脸上的笑容,我从心里觉得温暖。我一直感谢党和政府给予我的机会。”董桂丽说,自2018年以来,她为马坊镇30余名妇女提供了就业岗位,带动40余名妇女实现了就业。